【摘 要】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幻灭、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淡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民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中西文化的冲突、道德教育的偏差等。我们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民主法律制度建设、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这些都是道德信仰重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 道德信仰 重塑

道德信仰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信仰。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信仰是人们的价值依托和精神支柱,它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这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经验事实。“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但同时却没有形成新的道德信仰的一种空虚的精神状态。”[1]道德主体处于先后两种道德信仰的冲突中,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其中原因,探索重塑道德信仰的有效途径。

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1.道德理想幻灭

道德信仰是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的信仰。道德理想包括社会道德理想和理想人格,是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共产主义的社会道德理想目标逐渐被一些人否定,大公无私的理想人格也受到许多人的怀疑,甚至嘲笑,道德理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幻灭。取而代之,公而忘私、先人后己、鞠躬尽瘁等已经成为部分官员泛泛的表面套话;普通大众则更多地奉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部分青年受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漠,有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甚至向往资本主义。在社会理想幻灭的同时,个人理想信念也受到了商业化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成为他们的人生理想目标。

2.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失范是指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及其规范,不能有效调节社会生活,从而引起社会行为的混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一些人对原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义利观产生怀疑、动摇和否定,开始重视、崇尚个人价值、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世俗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浸入人们的生活。社会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个人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泛功利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社会公德失范、职业道德败坏、家庭道德嬗变,传统道德规范正在土崩瓦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蔓延,贪污腐败、见利忘义、权钱交易日益盛行,假冒伪劣横行,社会诚信日益缺失。

3.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对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的敬重的情感。道德信仰首先是道德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道德行为的遵从。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传统道德淡化了情感因素,不再敬重,在不良道德行为发生时,很多人道德情感麻木,无动于衷,成为道德社会中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当然,很多人也曾作出种种努力,力求改变这种现状,效果不理想,人们开始困惑、迷惘、彷徨。社会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建立健全机制,调动人们情感,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人们不再满腔热情地称赞高尚的道德行为,不再仰慕道德人格高尚的人,而是仰慕有钱人,社会大众伦理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金钱、美色等诱惑时,意志力薄弱,冒着道德沦丧甚至违法的危险,严重地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伦理秩序,甚至践踏了法律的尊严。

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

汤因比认为不同文明形态更替过程中会出现“灵魂的分裂”现象。[2]认识当代中国的道德信仰危机,必须考虑到社会转型这一基本历史事实。转型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对道德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是导致道德信仰危机的经济根源

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现在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它既可以促使商品生产者个性解放,培养人们的平等观念、民主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又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盛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尚不完善,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那种对金钱的巨大的渴望,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经济主体所具有的强烈的趋利性在市场发育不完善、改革不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人们生存发展压力加大的条件下,极易引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并造成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的畸变,出现道德失范。

2.民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道德信仰危机的政治根源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民主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致使一些人在改革中受益,而另一些人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这些不公正现象的发生,也导致了道德信仰危机。一些政府官员利用人们赋予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力寻租,掌握了大量财富。一些商人为获取最大利润,制造销售假冒劣质产品、合同欺诈、破坏生态环境等,伦理道德缺失,诚信缺乏,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却在改革中下岗失业,生活举步维艰,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承受着改革的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代价。

3.中西文化的冲突是导致道德信仰危机的文化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个体经济为基础所形成的相对封闭、单一内向的传统价值观念,同现代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开放性、外向性、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是根本对立的。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族观念、宗法意识同现代社会自由平等观念、民主法治观念也是格格不入的。中西文化的冲突极易引起人们道德信仰的迷茫。西方文化在给中国带来了科学、民主观念的同时,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一些不良社会思潮也一同涌入国门,当这些思潮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获得认同之后,极易出现道德滑坡。

4.道德教育的偏差是导致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

首先,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精神存在偏差。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在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整体主义、集体主义,这与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强调个性、独立性、创造性是不同的,它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发挥塑造时代品格、传递时代精神的作用。其次,我国道德教育在方法上重原则灌输,轻品德培养;重强制性的知识记忆,忽视受教育者的基本道德践行;道德教育中过多地渗入政治色彩,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再次,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加大,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重知识教育、忽视德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重塑道德信仰的有效途径

1.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道德信仰重塑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道德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超越经济基础、超越历史条件的道德。经济的发展程度和道德的文明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道德的进步程度,没有经济的发展,道德不可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提升。在社会转型期,常常会出现经济活动的无序和伦理道德的失范情况,伴随经济的发展,传统旧的道德价值观和新的伦理价值观必然会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这是转型期特有的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道德危机归咎于市场经济,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能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道德信仰重塑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使人们能够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经济体制,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2.完善民主法律制度是道德信仰重塑的政治保障

首先,我们应完善民主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政府管理效率低下,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问题,这些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同时也影响了道德规范作用的有效发挥。社会转型期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违法乱纪的社会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因此,我们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大治理腐败的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对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以及重塑道德信仰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强道德立法,把某些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纳入到法律的范畴之中,使其法律化、制度化,这对于转型期的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道德调控机制是道德信仰重塑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道德信仰危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调控机制的弱化。只有强化社会道德调控机制,才能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强化道德监督机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赞扬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道德行为及批判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非道德行为,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其次,要建立道德奖惩机制。通过物质或其他手段,对人们道德行为作出善恶美丑的评判,通过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教育的榜样,以激励人民向其学习。同时,也要对有悖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道德行为进行惩罚,以树立道德调控的权威性,通过扬善惩恶,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重塑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需要我们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反思,在继承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原则的同时,立足于当前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现实,立足现阶段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完善和发展道德人格,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其次,道德教育中应改善家庭教育、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培育良好的道德育人环境。再次,道德教育要教人学会做人,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应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建构道德信仰体系,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应侧重于道德实践。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信仰危机确实令人担忧,我们应客观理性看待这场危机,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整体上改善道德信仰的外部社会环境,这是道德信仰重塑必不可少的客观保障,同时也应增强道德主体内心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重塑道德信仰。

参考文献:

[1]魏长岭.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汤因比.历史研究(第2、5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