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体育行为,文章从心理学的视角,借助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当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旨在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行为 心理机制 影响因素

研究目的

在高校的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身体素质、体育技术、家庭与成长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形成了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不同影响,成为制约体育开展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厘清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制订更加科学的体育引导方案和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抽取陕西省10所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大一、大二学生共16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一学生90人:男生48人,女人42人;大二学生70人:男生40人,女生30人。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的电子图书馆查询了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心理机制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接下来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问卷调查法。对陕西省10所本科院校的大一、大二学生,通过随机抽样、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匿名调查,共发放问卷182份,收回有效问卷160分份, 有效率为87.9%, 其中男生有效问卷占比55%, 女生有效问卷占比45%。(3)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调查结果(表1-表4)

表1 学校针对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统计分析

项目 非常重视 不够重视 一般重视 有意识开展 很少开展

结果 50% 30% 20% 40% 60%

表2 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统计

项目 学校 家庭 媒体 社区 其他

结果 78.4% 32.6% 29.6% 18.9% 5.4%

表3大学生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统计

项目 学校场地差 没有锻炼习惯 学习压力大 体育氛围差 缺乏指导

结果 59.2% 49.1% 31.5.% 30.2% 19.1%

表4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统计

项目 健身 娱乐 健美 交际 其他

结果 75.3% 44.5% 36.5% 31.3% 12.3%

2.调查结果分析

(1)学校因素。从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发现,高校除了在体育课上重视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外,一半以上的高校在课外很少会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没有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如表1所示,只有50%高校会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60%的高校很少开展体育活动,忽略了体育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衔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而在表3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统计中,有59.2%的学生会因为学校的场地条件差而不愿意参与活动。

(2)家庭因素。通过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32.6%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会不同程度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大学生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长体育行为、对子女体育行为的支持以及体育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有的家长担心学生在校期间因参加体育活动而受伤,所以不建议孩子参与剧烈的体育活动;有的家长则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给学生的生活费比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买体育运动服装和器具,还有的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以学业为重,淡化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3)媒体因素。通过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媒体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原因就在于随着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观看各种各样的直播赛事,甚至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现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互动与交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体育技战术的掌握以及体育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从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4)个人因素。通过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没有体育锻炼习惯、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在表4关于学生体育活动动机的个人调查中,健身、娱乐和健美是确保学生来到体育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所以高校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心理条件的分析,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激发出个体学生的运动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形成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中,学校、家庭和媒体是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因此高校必须首先发挥自身在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引导职能,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更好的场地条件和器材条件,在体育课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靖,司虎克.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以上海高校学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5).

[2]史国轻.郑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J].现代交际,2012,(10) .

[3]郭淑玲.安徽省高校不同体质与健康学生体育意识、行为的差异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16).

[4]杨昉.沈阳市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