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的和声技法是对传统和声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而普罗科菲耶夫《第八奏鸣曲》创作是传统的继承与富有革新个性创造的典例。本文通过对普氏《第八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和弦结构、调性等方面的分析与归纳,力求探索出普氏现代和声技法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第八奏鸣曲》 第一乐章 和声 研究

作者及作品介绍

普罗科菲耶夫 Prokofiev(1891-1953)是20 世纪苏联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的创作几乎涵盖了所有音乐体裁,包括协奏曲、交响曲、舞剧、奏鸣曲等。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贯穿了他整个创作生涯。在他的创作中,不仅糅合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富有革新个性的创造(既有纯正的俄罗斯风韵,又体现普罗科菲耶夫的质朴简洁;现代和声的运用与传统音调和调式的结合)。因此,他被人们称为“创新中的纯朴”。

普氏于1937—1944年间先后创作的第六、七、八奏鸣曲,被称之为“战争奏鸣曲”。其中第八奏鸣曲是这三首中艺术性最高的,也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以“战争奏鸣曲”称之,不仅仅是其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它们在内容上都或多或少与战争有关,它们不仅具有宏大的篇幅与紧张、尖锐的和声,极具强烈的戏剧性与内容的深刻性,而且其表现主义倾向也较早期同类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三首奏鸣曲虽然不一定全部直接描写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具体景象,但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战斗的场面与人民的斗志,尤其《第八奏鸣曲》,它第一乐章一改第六、七奏鸣曲狂暴的音响,取而代之以温柔忧郁的主题,主部平滑流畅的旋律和副部细碎的乐汇。第二乐章是比较传统的三拍子斯拉夫舞曲。由主题和三个变奏组成,主题用左手以类似弦乐低音的拨奏方法奏出。在第三乐章中,普罗科菲耶夫多次使用了其早期钢琴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方法,如快速的三连音经过富含节奏感的塔兰泰拉舞曲的节奏等。这些都表现了作曲家对前苏联人民与法西斯英勇斗争的关注,其音乐真诚而鼓舞人心。

和声语言分析

1.纵向和声思维

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弦结构通常是建立在普通和弦特别是三和弦的基础上,以达到和弦的清晰性与动力性。他的奏鸣曲中常见的和弦类型大致有以下两种。

(1)普通的三度结构和弦

众所周知,普罗科菲耶夫继承了古典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他又大胆尝试不同的风格,运用刺激性的音响效果,积极探索新的和声语言。虽然他创作的《第八奏鸣曲》第一乐章较多地运用了现代和声技法,但在整个乐曲的第一章中,我们仍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传统和声思维的运用。例图1,对三度结构叠置和弦的运用。(11-13小节)

例图1,选自普《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1-13小节。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普氏《第八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第13小节是:bB小七和弦、E大三和弦、A减三和弦,他们所运用的和弦结构是我们在传统和弦中尤为常见的。因此,我们说普氏《第八奏鸣曲》的创作仍然注重对传统三和弦的运用。

(2)复杂化的三度结构和弦

A.重复三、五音的三和弦

在传统的和声写作中,通常状况下三和弦都是重复根音或五音。然而,在现代和声技法当中作曲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音响效果,改变和弦的重复音。有的重复三音,也有同时重复三音与五音的现象,从而削弱和弦的功能性,以强调和声色彩性。

普氏《第八奏鸣曲》第一乐章,运用三度叠置的和弦时,重复三音的现象常见。例如图2,选自第一乐章第118小节。在118小节中分别有四组和弦构成,即:C大三和弦、B大三和弦、bB增三和弦、A大三和弦。其各自和弦相对应的低声部分别由:E.#D.D.#C音组成。他们则刚好是各自相对应和弦的三音。

例图2,选自普《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17-118小节。

B.带分裂音的三度叠置和弦

带分裂音的三度叠置和弦是指把一个或更多由和弦成员音分裂出来的小二度音加到和弦上去,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附加音和弦①。分裂音将会使和弦成员的某个音构成增一度或是减八度的音程关系。从而,为和弦的运用增加紧张性的音响效果。因此,它成为20世纪作曲家常用的写作技法之一。

C.根音上方附加音和弦

附加音有时也称为增加音和弦,通常是指在基本和弦(多指三和弦)的根音上方增加二度、四度、六度等音程,成为附加二度和弦,附加四度和弦、附加六度和弦②。附加音和弦有时可以看作是七和弦,或省略音的九和弦,从而丰富和声的音响效果。以至于它很快能成为20世纪常用的和声技法。本曲中附加音和弦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D.多重和弦

多重和弦即把两个或更多个和弦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的音响,然而关键的因素是要使听众能听出不同性质的和弦实体的并置来③。如十一和弦或十三和弦可被解释为两个简单的和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重和弦自身就能弱化其和弦的功能性,为和声添加着色彩性。在本曲中,多重和弦的运用是常见的。

E.持续音和弦

在多声部音乐中,某一音在和声进行时持续保持在同一声部,即构成持续音。因为持续音经常是和弦的组成音,一般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所以持续音与一般的和弦外音不同。持续音虽然不属于原和弦内的音,具有和弦外音的特点,但是它也不属于和弦外音。持续音之所以具有和弦外音的特点是因为,首先持续音不是和弦的组成音;其次,在持续音长时值的保持过程中,使和声上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包括离调、移调和转调。

2.横向调式、调性思维

所谓调式,指的是若干具有不同音高的乐音的集合,这些乐音相互之间存在有特定的音程关系,并在调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调式不仅是调性的基础与先决因素,更是决定音乐风格的重要的因素。

(1)小二度关系的离调与转调

小二度关系的离调与转调是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较为独特的写作手法。其小二度关系的离调与转调的理论来源于:导七和弦与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运用。然而,在他的创作中,很多时候都是将小二度关系的离调与转调看作是同一调性思维。

(2)双调性纵向叠置

双调性的纵向叠置实质上是走向多调性、无调性音乐的开端。它是20世纪音乐中,作曲家们较为热衷的写作手法。在本曲中普氏也有这方面的写作。如例图3,第(84-86)小节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乐章奏鸣曲呈示部的结束处。在第84小节中,上声部旋律是G大调,低声部旋律是bb小调。形成了两个调性的同时进行。

例图3,选自普《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46-47小节。

(3)无调性

无调性音乐主要依靠“固定的音组内部关系”形成“音级集合”,并以此为作品的“核心细胞”来组织作品的音高关系。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类似于这种“集合思维”的创作手法已经存在。在《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部(如下例图4,88-89小节)开始时的上行律动性音流以“四音组”的方式由左右两手轮奏而出,其音高的构造就体现出明显的集合思维。以集合思维看,这些四音组主要采用了两种集合,即 pc[0,1,2,5]和 pc[0,1,3,4]。经过音型变化的交替后,这个片段又采取移位的方式重复,并保持了相应的音高关系。集合思维是现代音高观念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调性隐退后音高组织的问题,以一种更富逻辑化和数理化的观念形成了音乐作品新的“音高组织结构力”形式。

例图4 ,选自普《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88-89小节。

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八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和声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普罗科菲耶夫《第八奏鸣曲》既是前面第六、七奏鸣曲在内容与思想上的综合,也是在写作手法上的综合。然而,这些写作手法中,主要是体现着传统与现代技法的综合运用。他通过复杂的和弦结构、调性的交替对置、无调性等写作手法。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继贝多芬之后又一位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古典”与“创新”(传统与独创性)相结合范例的作曲家。总之,他的和声化语言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也富有革新个性的创造,为音乐技法向20世纪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①[美]库特斯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1):42.

②[美]库特斯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1):40.

③[美]库特斯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1):52.

参考文献:

[1][美]库斯特卡著.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1).

[2]孙维权,巢志钰著.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