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素养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代表人物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价值目标。人的现代性的形成和媒介的使用密切相关,现代传媒不仅可以作为公众“现代人格”的“放大器”,而且其教化功能可以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的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 大众媒介 科学素养 培育

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视角下的公众科学素养

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的开拓者,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nkeles Alex)认为,国家落后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状况,也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他认为,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根本保证,是现代化社会稳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基石。“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①因此,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就是人的现代化的转变与培育过程,而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种转变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的历史性转型。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价值目标。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一切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现代化的起点是“人”,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

关于人的现代化,有学者将其描述为一种过程,学者赵克荣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英克尔斯虽然也强调了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他没有明确给出人的现代化的定义。还有学者从“人的素质”的角度来界定“人的现代化”。如学者傅丽芬认为,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是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水平的现代化。另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也涉及到人的素质。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本文所描述的人的现代化既关乎过程也涉及素质。

笔者从文献梳理过程来看,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特征,学者们是从多维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英克尔斯提出的12项构成了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现代化素质②中就有“尊重科学技术”的一项指标,学者金奇指出的人的现代化具有的12个方面的内容③中也提到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共存”的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人的现代化的特征阐释所倚靠的学科背景和社会环境有所不同,但是“科学素养”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深度与广度,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科学虽然不是每个人的职业,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国民的科学素养既影响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影响着其自身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讲,美国学者米勒(Miller)的观点接受度较为广泛,他认为公众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三个相关维度:①个人知识的词汇量足以阅读报纸或在杂志上竞争(competing)的那些基本科学概念;②能够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或本质;③某种程度上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④

然而,迄今为止,科学素养的概念在学术界仍然没有最终达成共识,各国研究团体或学者们仍在不断研究,寻求科学素养概念的新突破、新发展。我国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科学素养概念。《纲要》认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⑤因此,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民众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大众传播媒介及公众科学素养现状

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最新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反映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的案例在大众媒介上层出不穷:

2011年3月发生在日本的9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这一突发事件使得“盐受污染、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立即在我国一些地区传播开来,导致全国很多地方的食盐销售接连告罄。媒体报道,一些民众抢购到的食盐总量甚至达到家庭几十年的食盐用量。回顾十年前的“非典”,就会发现公共事件其实是检测公众科学素养的一块试金石。公众一边通过媒体接触科学知识,一边抛弃科学精神,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做出了缺乏科学素养甚至缺乏常识的荒唐行为。

上述《调查》的另一项结果还显示,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由此可见,这次调查一方面说明我国民众科学素养较低,同时又显示我国民众科学素养低与媒体有很大关系,因为我国公民获取科学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

2013年7月的一则《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块比马桶水还脏》的新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报道中提到:国家有专门的《冷冻饮品卫生标准》,在冷冻饮品中关于微生物方面:菌落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群每100毫升不得超过6个;致病菌不得检出。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此报道中记者对马桶水的取样操作行为其实是不规范的,因此作为参照物的马桶水其样本意义值得怀疑,由此“冰块不及马桶水干净”的结论也就并不科学。记者因科学知识的缺失,作出了不客观不准确的报道,容易误导民众,这种表现出来的不专业和不严谨,对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实在是有害而无利。

管中窥豹,上述报道出自某中央级媒体,那么其他媒体呈现出的科学素养就可见一斑了。然而,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民众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国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以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的视角来看,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

媒介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作用

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过程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工厂、家庭等对于人的现代性提升影响显著。除此之外,人的现代性形成与大众传媒的使用密切相关,现代媒介能塑造现代性人格。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一种“移情性格”,即考察世事不限于个人狭隘经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大众传媒不仅能刺激“移情性格”的产生,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在国民中普及此种人格,故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可见,大众传媒对于人的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巨大,故而,作为现代人格的“放大器”的传媒在培育民众的科学素养、促进民众的现代化人格养成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

其实,在新闻理论当中,大众媒介本身就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对国民进行科普教育,正是履行这一职能、提高民众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目前,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参与科技传播来提高民众科学素养,这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方面的高效性, 使其在科普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大众传媒,都把传播科学新闻和科学信息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在我国,大众媒介在参与科学传播过程中虽然收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着传播观念落后、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这对于民众科学素养的真正提高却会带来限制。另外,如果媒介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都令人堪忧,那么媒介对公众学素养的培育就只能是空谈了。

综上,一方面我们指出,大众媒介既是检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同时它又承担着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功能,或者进一步讲,它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工具。另一方面,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也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随着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具备现代化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媒介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为大众媒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众媒介培育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分析

公众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因此,媒介要想更好地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的现代化,就应该在反思中寻求出路。

1.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精神

要提高和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体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新闻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内涵。从一系列的新闻失实、虚假报道事件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非严格意义来讲,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性、求真精神以及探索精神等,并自觉将这些精神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2.采用事件科普强化传播效果

目前在国内非常活跃的非官方的科普组织非“科学松鼠会”莫属。纵观科学松鼠会的传播路径会发现,他们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迎着热点上”。在突发公共事件或时事热点中,总是有他们的科普专辑,如汶川地震、“毒牛奶”、“甲型H1N1”、“奥运”等。事实上,公众越来越多地从公共事件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值得媒体借鉴的是,虽然事件本身并没有体现出科普概念,但科学传播和公共事件想结合便可以产生出极强的传播效果。出于信息不对称、满足求知欲以及与他人交流等原因,受众有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媒体就可推动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到公共事件中,这样,在信息饥渴的状态下科学传播对于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提升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高科技记者的科学素养,实现传播主体的专业化

在大众媒介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过程中,科技记者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对其科学传播和互联网的一项调查,如果能够雇佣到有新闻工作背景和技巧的记者来采访和编辑科学信息,则向公众传播科学的能力将会加强。目前,科技记者的科技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的结构性不足导致的科学素养不高。普遍缺乏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一些基础的科学定理定律和基本的原理掌握相对匮乏。再者,是缺乏科学态度和学习的意愿。目前媒体间的竞争激烈,一方面媒体对年轻记者的培训和再教育越来越忽视,另一方面,媒体对记者的量化考核,让记者忙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

所以,作为合格的媒体人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一是等同或高于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二是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与实证传统;三是具备思想和视野前瞻的素养。

注释:

①[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

②[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23.

③金奇.人的现代化素质略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2).

④郭传杰,汤书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

⑤郭传杰,汤书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3]刘传书.浅议科技记者的科学素养提升[J].新闻传播,2011(10).

[4]郑苏文.浅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体责任——以“抢盐事件”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7).

[5]王苏华.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是新闻媒体的职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5).

[6]徐立永,徐若菲.大众传媒对公众科学素质的导向作用探究[J].科技传播,2009(8).

[7]潘煜.科学松鼠会的传播特色及其传播效果[J].科技传播,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