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医患矛盾日趋尖锐的今天,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医学生中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教育和引导好女医学生意义重大。本文以女性文学批评为视角,以女作家的人生和创作体验为范本,尝试从“孕育”、“母性”、“坚忍”三个主题的文学作品切入,通过鉴赏品读,探寻女医学生人文情怀建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女医学生 人文情怀 女性文学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文学地域主义视野下陕西当代女性文学比较研究”,立项号:2013JK0265;2012年度西安医学院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女性文学与文化自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立项号:12RKX07。

医学生的构成有其独特一面,女性泱泱众数,再加上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化趋势增强,女生更是逐年累加,已攀升至总人数的80﹪。然而性别因素并未进入医学教育者的视野内,只着力于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女医学生的良性发展。本文立意即在聚焦女医学生的教育,在弘扬医学人文的大背景下探讨女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建构方法,以期体现医学教育的人本化趋向,并促进医学院校的稳定与提高。

女医学生建构人文情怀的必要性

医者仁心,回瞰历史,举凡大医,除有妙手回春的技能之外,无不皆含大慈恻隐之心,护惜病患身命,一心赴救,此种人文情怀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然而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机器似乎钝化了医家本心,诊治水平不断攀升的同时是人文精神的旁落,医患矛盾日趋尖锐,仅2013年被媒体报道的伤医案件就有30来起,这成为医疗界不可承受之痛。

反思诸多原因,教育模式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学科压力过重,人文内容严重缺失,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被科学的分析方法剥去了灵性与敏锐,而多愁善感的女生们在知识的重压下尤为不适,想象力逐渐枯竭、幸福感不断减损。以习惯性的理性思维模式走入工作岗位面对病患时,生命感应的同情心就被功利的思想压制,关怀、怜悯遗失,冷漠、单调占据上风。因此,为改变现状,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将目光投向了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建构上,呼唤端庄与良心,渴盼以纯洁神圣之情重塑医者形象。

女性文学建构人文情怀的可行性

通过对不同层次临床医学工作者人文素质的调查分析,医学生人文素质中文学素养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文学是析梦和涂梦的工作,而梦又是生活的折光,以文学世界的文脉情理、文学家的深湛内心来塑造人是恰切的。与此同时,人文教育需要依托课堂进行,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均开设有女性文学类选修课程,可作为教育的切入点。

而女医学生们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妙龄,大学生活又色彩斑斓、新奇丰富,关注自我、关注美、渴盼表现、渴盼优异是其内心的迫切需求。另外,当情感越发敏锐、思想日渐成熟时,她们也急需一种来自生活本源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作为范本,以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必要的引导。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女性进行人文教育,既要迎合她们的情感和心灵特点,还要迎合她们对文化修养的认可和追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聚焦女性文学,女作家们的心灵世界流泻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内容上个性鲜明,情感上细腻丰富,契合了女医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以此来走进和打动她们更为便利。

女性文学建构人文情怀的课程设计

女性文学类鉴赏课程如要承载女医学生人文情怀建构的重责,就必须在文本的选择上多做文章。毋庸置疑,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以其广博的视野、深邃的主题、精湛的艺术造诣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是,作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我们应该将目光集聚在文本字里行间流淌的生命意识上。女作家具有敏感、充沛、丰富的心灵世界,她们对生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我们选取以对女性意义重大的“孕育”、“母性”、“坚忍”为主题的经典作品,通过共赏分析,托举起女医学生精神涉渡的彼岸,完成思想的启蒙和熔铸。

1.孕育——生命

孕育是女性特有的生命经验方式,在文学想象的艺术空间中,被作家视为解读生命与自然的文化符号。现代女作家们喜欢描写这一主题,意在展示独立的个体存在和觉醒的现代意识。然而阅读这些文本,我们也深切地感知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铁凝《孕妇和牛》一文讲述一个普通农妇因为怀孕而起的心理变化,大字不识的母亲在夕阳下为胎中的孩子描摹石碑文字,完成了自我精神的成长,亦架起了新生命通向未来的希望。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孕妇与母牛行走在麦地中的和谐景观。在大自然的广阔怀抱中,生命在悄无声息地生长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似乎寓示了自然界永恒不变的繁衍生息之力,赋予孕育以壮阔庄严的意义。

毕淑敏《生生不已》震撼人心,她将孕育视为“生”与“死”的桥梁,小说中的母亲为延续患有脑瘤的女儿的性命,以自己全部精力去孕育新生,却在婴孩呱呱坠地之际死于分娩。这一情节似乎表征着生命长河的亘古命题,我们在走完“向死而生”的历程后,新的力量又在承继之中萌发。毕淑敏曾当过医生,因此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为深入,她通过新生对死亡超越的描述,使生命获取了意义与尊严。

除此之外朱苏进《轻轻地说》、叶梦《风里的女人》、张晓风《初绽的诗篇》都以不同的个性与文风展现了对孕育主题的理解。阅读这些文字,我们领略了生命诞生的全过程,震撼于作家们对生命的赞美与敬畏,甚至沿着孕育的经脉,还可以向生存与毁灭、历史与现实的纵深维度掘进。古典伦理的“正德、厚生”,大医精髓的“关爱生命” 都通过这些细腻的讲述、曲折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直抵人心,从中呼唤女医学生们对生命的珍视。

2.母性——仁爱

母性是20世纪女性作家文本中历久弥新的叙事话题,既有对朴实厚重、深沉炽烈的母爱的赞美,又有对愚昧落后、束缚儿女的母亲的批判。细细品之,其中那些守护着人性深处爱之渊源的母性光辉对医学生仁爱品行的形成最具意义。

在冰心笔下,母爱是硕大的荷叶,保护娇艳的红莲免受风雨侵袭;母爱是温暖的巢穴,呼唤飞倦的小鸟安然休憩。这种对母爱率真纯净的描述成为冰心“爱的哲学”的基石。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是一部自传性母爱之书。真实地记录了其家庭生活的经历,其中对女儿出生与成长过程的描写生动细腻、刻骨铭心,蕴含着许多朴实又深刻的哲思。郑敏《金黄的稻束》中的诗句“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醉了无数读者,那金黄沉甸的麦稻中深沉与静穆的母亲定格成儿女心灵深处的地平线。

除此之外,冯沅君的《慈母》、苏雪林的《棘心》、铁凝的《麦秸垛》都是母性之爱的经典。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们将母爱推而广之,成为洒向周边众人的大爱,有如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形成了真正的仁心仁德。林海音《城南旧事》讲述一个个老北京的动人故事,一个个平凡戚悲的小人物命运,全书因倾注了作者一片仁爱而分外感人。严歌苓《少女小渔》讲述善良的小渔被人欺侮却甘愿牺牲的故事,这份仁爱之心使她比那些处处想占她上风的人更为优越、强大。

母性是女性生命的灵光,拂照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我们从体悟母爱开始,逐渐感受到女性不竭的精神力量和伦理关怀的源泉。秉承着母亲善良温婉的天性,上升为对单纯宁静、平和旷达、仁爱为怀的生命价值的认同,可以使女医学生正确处理与亲人、朋友、病患之间的关系。

3.坚忍——执著

生命的哲理简单而质朴,当频频苦难以咄咄逼人之势临近时,作为医者首先需要足够的勇气自我救赎,凭借坚忍与执著的小舟勇渡生活的苦海。

70后女作家盛可以经常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底层生活,并从中展现普通人在艰辛日子里的坚忍、挣扎和生活的勇气。例如,小说《时间少女》就讲述了母女两代人的生平境遇。生活的苦楚使她们伤筋动骨痛彻身心,但女儿却依靠着执著,在生活面前昂起了头。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生活还在继续,虽满是无奈与悲凉,但女主人公的勇气却激励人心。

毕淑敏的《红处方》历来是医学生必读书目。作者逼真地展现了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失范的实质。戒毒院里众色人物,多为欲望的化身,在毒品的侵蚀下,过着畸形病态的生活。而主人公简方宁却是作者理想的寄托,作为戒毒院的院长,她美丽自信、从容镇定,身为医生,有崇高的精神人格、伟大的奉献精神,时刻与毒魔做精神上的殊死搏斗,给予病人亲切的人文关怀,使许多吸毒者迷途知返,医院声誉渐隆。然而,生活给予简方宁的绝不是一路坦途,儿子生病、丈夫背叛、遭人嫉恨连连打击着她,丑恶的现实假借一变态女病人之手给了她最后一击,当简方宁自忖陷溺毒品而又无法戒除,不愿苟活于世时,便以自杀的方式殉神圣的事业。故事流淌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价值向度的探寻,虽以简方宁生命消逝的悲剧告结,但对坚忍品质、高贵精神的讴歌却极具感召力,主人公选择死亡亦是对欲望世界的反拨,对勇气与灵魂的经典诠释。

苦难是生命的本真,我们无可逃避,只有体验与行动。作为医者,若要普救含灵之苦,必须具备隐忍顽强的心智。中国妇女深受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压迫,苦难最深,因此苦难叙事是女性文学一以贯之的主题。阅读这些在重荷之下仍然顽强、鲜活的生命,女医学生们能汲取强大的动力。生命因其短暂而宝贵,也因其沉重而充盈。

综上所述,在工具理性日渐张扬的今天,针对女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建构人文情怀迫在眉睫,其中培养文学素养尤为关键。为契合女医学生心理需求,借助女性文学类课程,透过女性作家的创作,分析女性群体的生存经验、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培养女医学生们对生命的珍视、对仁爱的发扬、对苦难的坚忍,是实现高校女医学生人文意识教育及建构的重要途径。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灵活的课堂形式、丰富的精神分享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并逐步带领她们走出功利视野的闭锁,为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扉。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慢功夫,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催逼着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机械记忆中,仅靠课堂有限时间的共读欣赏,并无课后的适度延伸已成为制约人文情怀建构的瓶颈。如何进一步引领学生捧着真心去悟、悬着灵魂去思,摆脱过度注重效用而遗忘生命意义的做法,应是每个医学教育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晓阳,王云岭,曹永福.人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何伦,王小玲.医学人文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开龙,何娅妮,杨聚荣,张炜炜,张滢.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探索及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 .

[4]许海东.医学教育标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13,(3) .

[5]赵雨,宋朝霞.长春市某高校文学经典与人文价值课程对医学生人文视野生成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10) .

[6]乌日娜,杨敬平,徐喜媛.医患关系影响因素与医学生教育改革[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6) .

[7]庞娟,胡婧婷.儒家思想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1) .

[8]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卢升淑.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

[10]郭力.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命意识[D].河南大学博士学位,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