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敦煌碑铭赞文献中年龄类词语相当丰富,少年、青年、老年词各自汇聚成群,这些语词有旧词,有唐时新词,亦有沿用典故之词。它们的出现和使用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继承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使汉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炼、多样、形象。

【关键词】敦煌 碑铭赞文献 年龄类词语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号:12JK0400)、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号:12GK27)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以敦煌碑铭赞文献为研究材料,以郑柄林先生《敦煌碑铭赞辑释》一书为底本,对其中的年龄类词语进行整理和研究。敦煌碑铭赞是出土文献,文献的真实性不容置疑,语言特色比较突出。再者,目前学术界对古汉语中年龄类词语研究时忽略了出土文献,碑铭赞文献中的这部分语词更是无人问津,由此造成了语文类辞书的缺憾,如《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就出现了词语失收、用例滞后或孤证、释义不当等现象,前贤已有很多补正。这项研究可以弥补这类辞书的不足,使之更趋完美。同时,也能显示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敦煌碑铭赞文献中这类词语相当丰富,有的表幼年,有的表青年,有的表老年,具体如下。

表示幼年的词语

【龆丱】龆,《集韵·萧韵》:“龆,毁齿也。”即小孩脱落乳齿换长恒齿。一般来说,这一生理现象出现在七八岁左右。丱,《广韵·谏韵》:“丱,总角也。”《字汇·丨部》:“丱,束发如两角貌。”“束发”指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①宋曾恐《张文叔文集序》:“八九岁,未丱,始读书就笔砚。”“未丱”指未束发。由此可知,“龆丱”即长出恒齿、束发成两角的年龄,即八岁以上的幼童。P.2640②《常何墓碑》:“暗识龙韬,生知豹略,在龆丱之日,总角隽佩之俦。”他书亦有用例。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员外散骑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庆流昆后,笃生明懿,龆丱夙成,幼弘礼义。”《大词典》孤证。

【龀岁】龀,《说文·齿部》:“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从齿,从匕。”龀即更换牙齿,龀岁即更换牙齿的年龄,指幼年时期。(1)P.3556《曹法律尼厶乙邈真赞并序》:“间生灵德,神授柔和,早年之异众超群,龀岁之弃(奇)姿美貌。”(2)S.5405《张福庆和尚邈真赞并序》:“髫年慕道,龀岁披缁。”(3)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龆年早晓儒王教,龀岁归真守严精。”《曹法律尼厶乙邈真赞并序》中,“早年”、“龀岁”相对,“龀岁”义显豁。《张福庆和尚邈真赞并序》、《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中,“髫年”、“龆年”分别与“ 龀岁”对,“髫”通“龆”,意义显豁。该词在文献中用例丰富。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元氏赵夫人墓志铭》:“夫人禀映自衷,容华外洁,金箱龆年,玉振龀岁。”“龆年”、“龀岁”同义对举。“参赞机权,冕旒毕袭,蕴灵岩之奇气,体中贞之妙旨,风飙郁乎龀岁,岐嶷表乎弱龄。”“龀岁”、“ 弱龄”互对。“公讳信,字泰,并州晋阳人也。粤若竹马腾规,结义期龀岁。”《大词典》孤证且首例为清代文献。

【龆龀】:同义并列复合词,指童年。(1)P.3718《张清通写真赞并序》:“智效先成,龆龀早能立事。”文献中用例颇多。《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君讳德》:“龆龀之年,儿中标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四)》:“街坊竞看,仕庶咸嗟,叹幼年能发于善心,怪龆龀解辞于俗网。”“幼年”“龆龀”相对为文。《辽史》卷1《太祖纪上》:“虽龆龀,言必及世务。”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呀,将俺一家儿不留一个龆龀。”“不留一个龆龀”指活口连小孩都不留一个。明施耐庵《水浒传》:“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龆龀不留”指连小孩都不放过。“龆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由“龆龀七八岁”一句可知“龆龀”所指年龄段。“龆龀英慧,七岁遭母忧”指幼年聪明伶俐,七岁时母亲过世。

【幼龄】幼年。(1)P.3718《张清通写真赞并序》:“幼龄别众,不益不言。”指赞主在幼年时与众不同。宋赞宁《宋高僧传》卷24《唐太原府崇福寺崇政传》:“幼龄敏达,固愿出家。”“幼龄敏达”即幼年时期聪敏通达。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66回:“女将生来正幼龄,英风凛凛貌娉婷。”“正幼龄”即正是幼年时期。“今少子睎冥风,弱挺秀容,奇以幼龄,翰披孺童。”“幼龄”、“孺童”互对。“朕幼龄纂历,夙驭鸿基,战战兢兢,若临渊谷。”“幼龄惨失怙,弟妹悲相望。”指幼年时期失去了父亲。“幼龄思奋飞,弱冠游灵台。”《大词典》下限早为唐代文献。

【童孺】儿童;幼年。(1)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师乃童儒异貌,早岁殊英。”按,“童儒”与“早岁殊英”中“早岁”相对,应为“童孺”。“孺”,《说文·子部》:“孺,乳子也。”《释名·释长幼》:“儿始能行曰孺。”“童孺”同义连文,当是。该词他书亦有用例。《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崔公之墓志铭》:“然诺之信,着于童孺,瑶音玉震,闻于弱冠。”“童孺”、“弱冠”互对。《史记》卷60《三王世家第30》:“然武帝春秋高,惑于内宠,诛太子而立童孺,能不使胥、旦疑怨。”《南齐书》卷54《高逸传》:“鬼泣旧泉,人悲故壤,童孺视编髪而惭生,耆老看左衽而耻没。”“童孺”、“ 耆老”互对。《梁书》卷51《范元琰传》:“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南史》卷57《沈约传附父璞传》:“璞字道真,童孺时神意闲审。”

这类词还如“髫年”、“龆年”、“龆龄”、“早岁”、“丱岁”、“怀橘”等。

表示青少年的词语

这部分词语有的来自典故,有的是唐时新词。如:

【壮岁】:始见于唐代文献。壮,《释名·释长幼》:“三十曰壮,丁壮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可见“壮岁”指三十岁的青年人。碑铭赞文献中有用例。如(1)P.2482《阎海员邈真赞并序》:“龆年智勇以过人,壮岁英灵而异众。”指墓主人年少时聪明勇敢过人,壮年时英俊聪灵异众。(2)P.3556《府君庆德邈真赞并序》:“早年用武而超群,壮岁怀文而冠古。”“早年”、“壮岁”互对。他书用例如:唐白居易《晚岁》诗:“壮岁忽已去,浮荣何足论。”《金史》卷39《乐志上》:“壮岁经行,恍然如故。”《牡丹亭》第50出《闹宴》:“诸公皆高才壮岁,自致封侯。如杜宝者,白首还朝,何足道哉!”《明史》卷243《冯从吾列传》:“从吾又上言:‘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壮岁登朝”指壮年时进入朝廷。《清史稿》卷267《张英传》:“英自壮岁即有田园之思,致政后,优游林下者七年。”

来自典故的如“入奉之年”、“弱冠”、“而立”等,因源自典故,故不详述。

表示中老年的词语

碑铭赞文献中还有诸多表示中老年的词语如知命、从心、耳顺等,因源自典故,故不详述,简单列举如下:

【知命】指五十岁。(1)P.3718《刘庆力和尚生前邈真赞并序》:“时乃年逾知命,万行斯门粗圆。”(2)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赞并序》:“河期掩世,知命云亡。”

【耳顺】指六十岁。(1)P.3718《张明德邈真赞并序》:“年逾耳顺,疴疾缠躬。”(2)P.4660《都僧统唐悟真邈真赞并序》:“耳顺从心,色力俄衰。”《大词典》例证断代。

【从心】指七十岁。(1)P.4660《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天命从心,寝疾于床。”(2)P.3718《张明德邈真赞并序》:“从心之秋,忽遘悬蛇之疾”。

注释:

①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17/21/91455_23664194

8.shtml..

②P. 即伯希和.S.即斯坦因.下同.

参考文献:

[1]法国国家图书馆编著.法国藏敦煌西域文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3]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山书社,1991.

[5]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

[6]陈彭年(宋).广韵[M].上海:上海书店,1989.

[7]丁度等(宋).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0]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1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14]许慎(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彭定求等(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