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二胡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泉映月》具有极强的民族艺术特征,作者阿炳的艺术天分和艺术成就也被后世音乐家所钦佩和敬仰。本文将从《二泉映月》曲子的形成出发,解读《二泉映月》的独特艺术特征。

【关键词】《二泉映月》 阿炳 民族音乐 艺术特征

《二泉映月》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二胡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极强的民族艺术特征,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受到我国人民喜爱的同时,也被国际音乐家们所青睐,已经被改编成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长时间以来被全世界各国的演奏家们不断演绎,久演不衰。本文将从《二泉映月》曲子的形成出发,解读《二泉映月》的独特艺术特征。

《二泉映月》的形成

《二泉映月》的作曲者是阿炳,作者作这首曲子的时候本来没有给它起名字,“二泉映月”这个名字是后来由杨荫浏、曹安等人在帮阿炳录曲时征得作者同意后取的。《二泉映月》全曲是阿炳坎坷人生的写照,曲中流露出的真情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想要对《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准确的理解,我们首先就要全面了解曲作者阿炳的人生经历,在此基础上才能体会《二泉映月》所表现出来的情真意切。

阿炳的本名原叫华彦钧,出生于清朝末年,阿炳从小便跟随父亲成为一名道士,从小就生活困窘,特别是在他双目失明之后,饥饿与贫穷更是一直折磨着他,出于生计考虑,阿炳不得不靠卖艺乞求温饱。在别人的施舍中,阿炳受尽了凌辱与欺压,他的艺术创作里都体现着他的人生经历,其中所蕴含的悲伤与痛楚、美好与期待都是阿炳对于黑暗的斥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阿炳一生创作了多达几百首的曲子,很多都带有鲜明的江南民间音乐的特点。

《二泉映月》的民族艺术特征解读

分析艺术作品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对于艺术品的外在结构,我们可以从艺术语言方面进行解读,包括艺术作品的色彩、图形、文字和音乐构成等等诸多方面;艺术作品的外在结构,我们应该从艺术形象的层面进行分析,即根据艺术家的审美意象而物化形成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特征;第三方面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特征,我们应从作品的艺术意蕴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所谓思想特征就是艺术家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来的作品的内在思想。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最根本的就是对于它的思想内涵的欣赏,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思想三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是艺术品欣赏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二泉映月》进行艺术特征的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首先是对于《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艺术语言的分析,何为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艺术家为了恰当准确地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塑造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形象时所选择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艺术语言包括很多方面,体现在音乐方面就是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等。艺术语言是构成艺术品最基本的要素,是艺术作品表达艺术品思想特征时的表现手段,是区别不同艺术品美学特征和艺术特点的最基本手段。关于《二泉映月》的艺术语言分析,我们从最基本的演奏乐器的选用方面进行分析。

《二泉映月》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的代表曲目之一,二胡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器乐之一,属于拉弦乐器的一种,二胡音色醇厚雅致,听上去给人一种浑厚绵远、沉重深邃的感觉,具有别样的情调和韵味。《二泉映月》正是利用了二胡的这种音色特点,作者阿炳特意选用托音二胡粗犷洪亮的特点,利用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将自己的感情透过二胡的特殊音色,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透过二胡悠远的声音,听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动荡生活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胡极大地增强了《二泉映月》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使曲子的曲调与情感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二胡学习者必学的曲目之一。

关于《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作者阿炳则是采用了变奏结构的形式,这种变奏方法常用在我国民间音乐的创作上,即曲作者经过不断变换主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与循环将全曲组合成六段不同的旋律,而后通过演奏者的演奏将音乐的不同内涵表达出来,在曲子不断变奏中,表现出婉转或深沉,高亢或明朗的音乐感觉。这样不断变奏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改变音乐的主题,也不会使听者出现冗长繁缛的感觉;相反,经过不断的重复和变奏的过程,乐曲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读者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更容易与演奏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艺术语言和曲式结构的基础之上,作者阿炳将多种演奏方法融入到《二泉映月》的演奏上。由于深受江南民间音乐的影响,阿炳使用了许多民间锣鼓中的重音,这就突破了传统乐理规则。同时,他还将食指与中指滑音的演奏方式进行发展,并用起弓带有音头、滑音为全头全尾的方式进行演奏。这些不同的演奏方式都使得《二泉映月》呈现出独特的传统民族音乐风格,旋律和节奏都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将生活的艰辛与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创作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会发生相互碰撞,交织产生创作欲望与创作灵感,它们相互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艺术形象。作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反映了艺术创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不同的艺术家对于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创作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包括听觉形象、视觉形象等等。艺术家在创作出艺术作品之后,观众和演奏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各自的理解和接受,进行二次创作过程,所以才会出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接受现象。在阿炳创作完成《二泉映月》之后,不同的演奏家都对这首曲子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演绎。比如王国潼先生的演奏就体现出了一种古朴典雅的听觉效果,他的演奏注重哲理性,同时也注重作品的内涵表达的完整性;但是张锐的演奏就呈现出与王国潼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他的演奏具有刚强的气势,整首曲子被他演绎出一种明亮而又热情的感觉,让人体会出对于生活的热切期望。但是,不论哪一种演奏都会使观众领略并深刻体会到《二泉映月》的独特审美内涵,曲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蕴是不论经过怎么样的改编都会不朽而永恒的。

阿炳在创作《二泉映月》的时候已经双目失明,这首曲子是以阿炳的家乡无锡的二泉亭为创作背景的。阿炳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他多次来到这里欣赏美景,在双目失明之后,阿炳通过脑海里对于二泉亭的记忆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花费心血创作了《二泉映月》,虽然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二泉映月”,但是它绝不是单纯的描述风景的作品。作者阿炳通过谱写风景,借景抒情,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所处社会的不满,对于苦难磨砺的忍耐,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作者用一把满含生活艰辛的二胡缓缓述说着内心的无限苦楚,曲调里流出的是自己坎坷又不幸的一生,让听者心生无限的苍凉。

对于《二泉映月》的艺术意蕴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哲理与神韵就是艺术意蕴,艺术意蕴常常体现出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征,读者只能够根据创作者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对作品所要传达的意蕴进行研读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就是在抒发自己对黑暗的控诉和对光明的追求,全曲源源不断流出了作者的心酸与哀伤,体现出一种苍凉感。从这首曲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阿炳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与忍耐,正是因为曲子所隐含的深刻艺术意蕴,《二泉映月》才会被人不断重新编曲和演奏,让无数的听众动容,同时,阿炳的演奏艺术与创作风格也为后人敬仰。《二泉映月》虽然植根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已经被世界人民所厚爱,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需要更多的欣赏者去领悟。

参考文献:

[1]黄大岗.杨荫浏和《二泉映月》——曹安和访谈录[J].音乐研究,1998(01).

[2]方德生. “历史”的遮蔽——关于当代对阿炳与《二泉映月》诠释的几点看法[J].乐器,2003(05).

[3]庞培.二泉映月——音乐故事集[J].雨花,2005(03).

[4]石溪钓徒.欣赏《二泉映月》感悟党的英明[J].中国道教, 2001(04).

[5]施咏.也谈“二泉琴”——兼与黄安源先生商榷[J].人民音乐,2004(09).

[6]张静波.《二泉映月》的创作源泉与艺术成就[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7]张志羽.冷月清泉听阿炳新版《二泉映月》CD欣赏[J].国际音乐交流,1999(Z1).

[8]冯光钰.吴地民间音乐传统与阿炳和“无锡学派”——兼谈太湖地域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