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我国民族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渔舟唱晚》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特征,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和”之美与我国传统审美理念与审美情趣相一致。改编之后的《渔舟唱晚》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作品结构复杂且具有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渔舟唱晚》的艺术特征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和之美”两个方面解读这首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特征。

【关键词】《渔舟唱晚》 艺术特征 传统 中和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族音乐薪火相传;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范围的不断扩展,我国民族音乐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音乐家们不断研究新的演唱技巧,进行了新的民族声乐演唱的探索,出现了越来越多新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本文将从《渔舟唱晚》的艺术特征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和之美”角度解读这首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特征。

《渔舟唱晚》的独特艺术风格

《渔舟唱晚》是我国著名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之一,它本来是一首古筝名曲,在原曲中,《渔舟唱晚》的音调悠扬而婉转,显示出典雅而优美的主题风格。聆听此曲,观众如沉醉于湖畔轻舟之上,于夕阳西下感受着渔家荡舟摇曳的歌声,别有一番情趣与风致,在中国几乎已经是家喻户晓。这首百听不厌的曲子由于其音律的宛转悠扬已经被众多艺术家改编成多个版本,包括小提琴独奏曲、高胡曲等等,每次改编都是一次对经典的创新的尝试,都能表现原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夕阳西下,渔民满载而归悠然自得的美丽画面。近年来,这首广为流传的古筝名曲又被改编成了声乐作品,被广大人民广泛传唱。

《渔舟唱晚》的旋律悠扬而婉转,被改编之后的唱曲是由刘粼先生和王志信先生合作而成的一首新编民歌。这首改编之后的曲子与原曲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这首新编民歌的形式呈现出再现式结构,并且具有了全新的观念,在原有古筝曲的基础之上,编曲家对古曲的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使之具有了现代感,并且也对原有古筝曲的旋律进行了重组与排列,通过新的艺术手法与创作方式对原曲进行了再创作,这首全新的曲子不但具有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同时还兼具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创作手法对中国音乐创作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改编之后的《渔舟唱晚》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作品结构复杂且具有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

在《渔舟唱晚》的开头,编曲家将背景设定成平静的湖面上一艘摇曳的渔舟荡舟湖上,船上渔家悠扬而歌的优美意境。引子部分是钢琴清凉与淡雅的声音,在钢琴声中不时传来远处暮鼓钟声的阵阵敲打,从而渐渐引出歌曲的A段部分,演唱者将渔家打渔归来后的喜悦之情表现出来,并且刻画出晚霞映照湖面的静谧感;随后在第二部分,曲子的基调仍然是主调G宫调,通过演唱者演唱出唱词“满舱鱼儿肥”将这一部分告一段落。曲子再次发展,歌声变得跌宕起伏,时而生动活泼,时而节奏密集,直到“小鸭戏水”的场景到来,将这首曲子推入到了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里,演唱者的演唱音区逐渐走向了高音区,歌曲的力度明显加强,同时音乐也开始慢慢出现宽广而宏大的气势特征,直到G羽调结束,歌曲又重新恢复到最开始的平静,规模也逐渐减小,随之结构也开始慢慢减小,直到最后又表现出湖面的风平浪静,乐曲最终在一派祥和的气氛中结束,给观众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整首曲子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深刻地表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生活的无限爱恋之情。

在演唱技巧上,《渔舟唱晚》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作曲家保持了原作古筝曲的主干旋律,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歌曲的曲式、调性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搭配和构建,再配合以人声的演唱,整首作品呈现出完整而沉稳的艺术效果。由于歌曲的第一句就是高音,所以这首曲子要求演唱者具备深沉而稳定的气息,用浑厚的气息支撑声音的饱满,使听者感觉到演唱者声音的圆润与流畅,与此同时,演唱时还要注意对于歌词咬字的清晰干脆,不能拖拖拉拉,含混不清,也不能太生硬,产生僵硬的感觉。所以,作品对于演唱者而言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难度很高,演唱时喉位要相对放低,最好是贴近胸腔音,为听众展现出一种舒展委婉的听觉效果。而当作品发展到节奏紧促之时,在高昂的节奏下,演唱者一定要保持住稳定的气息,声音要集中、有力、短促,情绪饱满而激昂,这样的状态要一直持续到作品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节奏由紧密急促转入到灵动活泼的时候,这时候的演唱者声音一定要富有弹性,并且气息也要十分灵活,做到咬字准确,为歌曲增添一种略带诙谐的生活情趣。歌曲的最后,是再现A段的演唱,这部分所表现的主题是雨过天晴后的风平浪静,所以想象着这样的场景,演唱者要将之前灵活的声音状态转入到舒展连贯的演唱风格中。此段的演唱与开头段的演唱类似,要求喉头要稳,并且气息饱满,演唱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住明亮的音色特点,做到以声传情,以声带情,用演唱者的声音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向往的作品主题。所以,对于《渔舟唱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演唱者对于声音、气息等演唱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而是对作品主题的整体把握,控制好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衔接与转变,虽然作曲家的改编是对于原古筝曲的创作,但是演唱者的演唱也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只有通过演唱者精彩演绎,作曲家的心血才不会白费,才能体现出作品的无限魅力。

《渔舟唱晚》所体现出的“中和”之美

《渔舟唱晚》作为我国民族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特征,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意蕴与风格是与我国传统审美理念与审美情趣相吻合的。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向来讲究意境之美,追求“中和”之美,在《渔舟唱晚》中,这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首先从《渔舟唱晚》的取名来说就别有一份情致,它来自于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滕王阁序》中有著名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由这句诗所感,将曲名定位“渔舟唱晚”,极具审美艺术享受,再加上曲调的古风古韵,让听众产生出了一种平静和美的感觉。《渔舟唱晚》的音色优美婉转,弹奏间如行云流水清丽悠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耐人寻味。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中,艺术家都追求一种“中和”与“恬淡”的风格特点,这也是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孔子所提出的中庸之道,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所遵循的美学思想与处事原则。在《渔舟唱晚》中,作曲家描绘出了碧波万顷的江面上,一艘摇曳着的渔舟在夕阳西下缓缓归家的动人图景,歌唱家用旋律描绘出了一幅醉人的落日余晖图,观众听闻犹如进入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感受到了宁静美妙的感觉,让人身心得到松弛的享受。

全曲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审美。第一部分的平静与恬淡,第二部分的活泼与灵动,都是对这种独特审美情趣的刻画,一直到乐曲的最后,回归到最初的舒展与连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温情与遐想。整部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曼妙自然的无限憧憬,让听众无不为之动容,这种独具“中和”艺术效果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令人陶醉与神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在这样一个创作热潮里,作曲家们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借鉴是一个成功的艺术经验,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改编与再创作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新时代里民族艺术的发展。不管是在艺术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渔舟唱晚》的艺术改编都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次成功的探索。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发展,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必将会被世界更多地区与国家所了解并喜爱,这样独具中国魅力的艺术形式是非常值得更多艺术家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刘辉.歌唱中声字关系之思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声、字关系24字诀[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2]叶文辉.试论歌唱语言在不同风格歌曲中的艺术表现方法——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5,(01).

[3]曾晶.中西合璧博古通今——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诠释[J].音乐大观,2013,(05).

[4]姜宝海.再论《渔舟唱晚》的由来——兼与他人商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04).

[5]梁茂春.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创作发展四题——为“当代音乐建设学术研讨会”而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