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分析、常见问题的归纳,提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 问题 对策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他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根本途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核心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于2013年10月组织开展了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6份,回收率为98%。调查对象涉及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7个院系,各个年级,其中三年制一年级106人,二年级43人,三年级27人,五年制四年级15人(五年制高职),五年制五年级5人(五年制高职);调查过程严密有序,选取标本科学合理,为完成整个调查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调查主要围绕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状况;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与策略等方面来开展,比较全面地、立体地了解了我院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我院90%以上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大多数人都有留守儿童经历,他们成长环境相对闭塞,缺乏人际交往的意识,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其监护人忙于生计或缺乏交际素养,故而他们也没有受到后天刻意的训练,导致大部分在交友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调查结果显示,在“和陌生人交往,一般是你先打招呼还是对方先打招呼”的问题中,选择自己主动的只占31.6%;在回答“聚会时是否会往人多的地方凑”时,选择“是”的占到40.3%。

在平时的观察中笔者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在校园教师遇到教过的或见过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打招呼,而是选择低头或扭头而过。

在学院调研组外出考察中,考察教师反馈的优点是我院学生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肯干,能够安心艰苦行业。不足之一就是交际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属于典型的“只知拉车,不知道看路”。当然,交际能力较弱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一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导致沟通困难;二是心理上的不自信引起交际主动性较弱;三是缺乏适当的交际方法。大学生从校园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陌生环境,使他们无所适从。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认识更加透彻。在调查中,关于“你觉得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吗?”这一问题时,回答“很重要的”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0.6%,回答“一般”的占到18.4%,认为“不重要”的只有1%;在回答“当你建立了稳固的朋友圈子后,你还愿意去结识新的朋友吗?”这一问题时,回答“愿意”的占到被调查人数的81.6%,回答“不愿意”的只有1%,具有功利色彩的“视情况而定”的占到17.4%;在回答“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你是否经常怀念以前的老朋友”的问题中,回答“经常”的占到60.7%,回答“偶尔”33.7%,回答“从不”的占到5.6%;在回答“你觉得大学里人际关系很重要吗”时,认为很重要的占到83.7%;认为一般的占到16.3%。从这些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广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强烈,都渴望获得真诚友谊和知心朋友,他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是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形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认识社会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阳光向上,形成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状况

社会、学校和学生都深刻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然而,人际关系的培养状况却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尴尬局面。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列入系统化教育、培养和训练的层次,学院缺乏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顶层设计方案,更没有从事这一方向训练的施教教师、教材等必要的教学条件。

学生自身也不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有66.3%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关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讲座或者课程”,有24.5%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在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有7.1%的学生认为这是专业能力教育范畴,可见,相当多的学生只把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当成解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而没有从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高度来认识。

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常见问题归纳

1.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常见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生活中的小摩擦,占到调查人数的61.2%;二是做事想法不一致,占到被调查人数的49%;三是情感问题,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2.2%;四是经济利益。

在对待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或兴趣不同的人时,虽然不感兴趣,但耐心聆听的占到48%,能够心平气和地交流各自爱好和观点的占到34.2%,找借口离开的13.8%;在对不同生活习惯的调查中,他们认为,差别太大,但能容忍的占到37.2%,表示能够相互忍让,相互适应的占到54.6%;在和朋友产生分歧时,经常会换位思考的占到45.9%,偶尔会换位思考的占到52.6%。

2.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对象较为单一。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交往对象较为单一。父母、同学、教师无疑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空间,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构建。调查到“学生自己需要作出重大决定时”,最愿意听取父母意见的占到63.3%;同学朋友排第二,教师处第三位。可见,这三类人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大学生处在实习或毕业状态时,他们离开了父母、同学和教师,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的时候,如果不提前培养、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3.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其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来自农村,他们的成长环境一般是封闭孤独的,加之家庭的娇惯,使他们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交往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乏。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学校教育在人际交往培养方面也无法满足他们不断变换的成长环境的需要,学生人际交往的缺憾突出表现在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容忍之心;二是缺乏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三是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开展大学生人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1.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实践体系。当前,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首先,明确课程地位。要科学制订人际交往能力规划,明确教育内容,在设计内容中,要体现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内容,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第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平台。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既要有完善的、科学的教育理论,还要构建人际交往能力教育的实践平台,只有加强理论教育,让学生知晓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系列理论问题,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施展交往技巧。而交往技巧的运用,必须依赖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因此,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积极创设仿真环境,利用实践课堂创设环境,要注意主题鲜明,教育目的明确,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真学、真用,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生活实践体系。二课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锻炼学生成长,引领学生学习生活,增长学生才干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自主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二课活动,通过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沟通交流的渠道。让学生,尤其是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的学生,融入到集体生活,让他们在协作中,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增进与同学的友谊。

3.构建学生交往的无界化体系。大学生校园交际往往仅限于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院系。在今后创设大学生交际圈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宿舍、班级和院系的概念。要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育人思路,要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大圈子”,实现宿舍联合,班级联合,院系联合,让学生既要心胸开阔,还要眼界开阔,实现互融共通。

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把握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人际交往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有:一是平等的原则。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人际交往中不能因朋友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而要以平等的心态进行交往。二是宽容的原则。要有容人之心,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交友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促其改掉短处和不足,要看得到别人的长处,容得下别人的短处。不能心存偏见、先入为主地去评价别人。三是互利的原则。人际关系的满足是以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双方的需要是延续友谊的基础。因此,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当自己有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要主动请别人帮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四是诚信的原则。交往离不开诚信。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一是锻炼自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时语言要清楚、准确、简练、生动,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要善于发掘对方的优点,给对方恰如其分的赞美,真诚的赞美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二是增强主动交往的能力。既要克服孤独封闭的心理,还要克服狂妄自大的心态,主动了解朋友信息,要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真诚得体,给人以礼貌相待、备受重视,平易近人的印象。同时,要善于发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三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交往心态关系着大学生人际状况的好坏。交往时应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要以平等、自信的心态与人交往。要合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既不能高高在上,又不能心理自卑。要树立自信、乐观的交往姿态,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照顾彼此的情绪。让对方感到温暖。四是恰当利用新媒介。当下网络的普及,沟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引起交友方式的变化,手机、QQ、微博、电子邮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媒介是交友中的必要手段,这些工具的介入,在带给大家交友便捷的同时,却无法避免自身表达效果的空虚,感受不到友谊的温暖。因此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不要因为过度地依赖这些现代化的方式而忽略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心与交流,要区别对待交流的方式,慎重选择沟通交流的路径,有助于建立更加牢固的友谊。

参考文献:

[1]邰阳.团体辅导对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王宏.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3,(6).

[3]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4]聂霞.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分析[J].成人教育,2011,(11).

[5]吴婧.对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几点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