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对酒店一线从业人员所开展的调研,分析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提出“一条主线、三大主题”的课程设置模式,探讨与社会和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接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方法,从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研究原因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大量的教学实践问题都反映在课程当中,课程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对星级酒店一线从业人员和技术骨干发放问卷,进行相关分析,来探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调研结果分析

1.调研背景。此次研究共发放9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为82.6%。被调查者基本信息调研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被调查者个人信息调研结果

被调查者全部为酒店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等一线部门从业人员和技术骨干,学历为大专高职的人数占到半数以上,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有60人,共占到总数的78.9%,绝大部分是刚从学校走出的毕业生,或者工作时间不长的职场新人。

2.调研结果。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具有酒店管理及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数是74人,只有2人是其他专业背景。有60.5%的被调查者认为主干课程技能实训对自身就业帮助最大,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必备的工作技能。但学校教育的不全面性又使毕业生面临着新的就业难题和困境。有38.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课程的实施没有充分与企业展开合作,使学生毕业短期内难以适应酒店整体工作环境。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校可邀请企业一线人员定期来学校授课,或利用酒店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初涉职场时能够缩短就业适应期,尽快适应酒店工作氛围和环境。

调查发现,与专业主干课程相比,学校对能够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审美情趣的专业拓展类课程,均设置较少或没有设置,不利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全面化。分别有35.5%和21.1%的被调查者对“礼仪与化妆”、“中国饮食文化”这两门拓展类课程感兴趣,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开设如“中外民俗”、“客源国概况”等课程。

从学生整体的工作表现来看,有40.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最欠缺的是沟通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对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也缺乏信心。由此可见,对培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课程和一些通识类课程存在着教学质量及效果欠佳的问题。学校应多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或兴趣活动等,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组织管理和协调等能力。

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考虑,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一名酒店行业从业人员,最重要是要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和服务意识。另有42.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应具备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做人处事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创造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被调查者普遍具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有47.4%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能够参加英语运用能力的培训项目或课程,分别有18.4%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能够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诸如舞蹈、瑜伽等提升个人气质与兴趣培养的课程。分别有50.7%和30.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加大“专业技能实操”和“职业道德与就业素质培育”课程的比例。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方面来看,有64.2%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近期能取得岗位职业技能证书。增加相关考证类课程应成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个方向,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也应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主题。

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以上对酒店从业人员开展的调查分析,提出未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以三年共六个学期的培养期为基础,构建“一条主线、三大主题”的课程设置模式。

其中“一条主线”是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即以“宽厚的知识基础、高尚的精神品质、高雅的心智情趣、娴熟的业务技能、良好的协调能力”为一条主线。

“三大主题”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块和结构。第一学期设立“专业认知与兴趣培养主题”。

经过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思想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适应能力等非专业素质的培育更显重要。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设立各类公共课与通识类课程,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建议只设立一门课程,即“酒店管理认知”,学校可与星级酒店展开合作教学,形式可多样化,例如定期邀请酒店工作人员为学生开讲座、交流会等。还有如就业指导类课程,亦可邀请酒店一线工作人员现身说法,与学生展开交流,分享自身的工作经历和感受,课程以聊天的形式开展,更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法律类课程也可采取以案例探讨为主的研讨会形式。此外,可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开展如艺术欣赏、舞蹈瑜伽、影视欣赏、音乐鉴赏、插花艺术等公选课程,公选课程应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生涯,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学习体系。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可采取撰写论文、面试等形式。

第二至第四学期设立“专业素质培养主题”。这一阶段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公选类课程。根据调研得出,用人单位及员工普遍认为专业技能水平是员工顺利实现职业成长的关键,学校应放大实训教学环节,使实践课时数占到总课时60%-70%甚至更高。酒店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可分模块设置。如三个学期可分别开设前厅管理实务、客房管理实务和餐饮管理实务类课程,每一学期对应不同的实训项目。在假期也可让学生经常参与企业实习,使学生充分掌握酒店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流程、标准和技能要求等。课程的考核评价采取“理论测评+技能考核”的形式。技能考核应占到大比重,同时将学生的实习表现纳入整体学习评价当中。在这一阶段,还应引入职业技能考证课程,使学生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外,还可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和塑造学生良好职业形象的沟通口才训练和职业礼仪、客户关系管理、化妆等拓展课程。

第五和第六学期设立“就业实战主题”,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专业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在酒店进行为期近一年的专业实习,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逐步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应注意的是,学校还应做好学生实习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充分做到学生、家长、企业、学校的四方联动。在这一学习阶段,还应预留出足够的就业预备期,开设相关的就业教育与创业指导类等课程。

参考文献:

[1]唐卫兵.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吴敬晓.浅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1).

[3]孟香香,刘淑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构想——以烟台南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商业经济,2012,(5).

[4]何红.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基于深度访谈与调研的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

[5]刘依灵,贾瑛.浅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