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对多媒体课件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发展历史为视角对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课件所依据的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了学习心理学中可以支撑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成果,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设计 开发 学习理论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北农远工程模式三项目学校教学资源应用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编号09JK298);延安大学2013年度教改项目:基于“微课”资源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YDJG13-17)。

多媒体课件的概念界定

1.“课件”概念的界定

关于“课件”的定义许多专家和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截至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限于篇幅,笔者无意对这些定义进行逐一列举,这里我们尝试着找出已有定义中都共同认可的五个成分,抽取出各家定义中关于课件概念所描述的本质属性。它们分别是:课件是以辅助教与学为目的的;课件是基于一定的教与学的理论来设计与制作的;课件是整合了一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课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的;课件是以软件的形式存在的。[1]

这些定义中陈述了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原因、理论依据、所承载的教学信息、采用的技术以及最终的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是理解“课件”的概念所必须的信息,但是仅仅通过这些描述读者仍无法对课件形成一个相对具体的认识,这些定义给读者的印象是其外延较广,不利于对概念的聚焦。

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下定义有三个基本步骤,分别是:提取“邻近属概念”、寻找“种差”以及整合成单句。

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尝试给出课件的另一个定义:课件是为了促进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的课程构件。下面从目的与形态两个方面对这个定义进行解读。首先说目的,笔者认为制作课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学习,通过课件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都需要有所促进,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就是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接着再说课件的形态。笔者认为课件实体由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其所承载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而实现;第二部分就是其交互的部分,这一部分是体现教与学过程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实现同样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仅有第一部分只能叫做教学信息,仅有第二部分只能叫做技术产品,同时具备两个部分才可称为课件。课件的这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代表着“课业” 和“教学进程”,“课业”加“教学进程”等于什么呢?正是广义的“课程”。因此我们用“课程”作为“课件”定义的邻近属概念。而这种课程是有特点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开发,并且其展开过程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我们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定义的种差部分。此外,课件还具有课程构件的含义,它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而非整个课程,因此我们在定义中特别强调了课件是课程“构件”,它可以作为课程进程的一个环节,也可以作为构成课程结构的部分。

2.“多媒体课件”概念的界定

在“课件”前面加一个限定词“多媒体”实际上是缩小了指示范围。我们这里继续采用给“课件”进行定义的方法给“多媒体课件”进行界定:是为了促进学习,借助多种媒介形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的课程构件。可见这里对多媒体课件的界定继承了对课件的基本认识,同时明确指出多媒体课件是课件的一个子集,把单一媒介形式的课件排除在外了。

3.多媒体课件分类

上述对多媒体课件的界定是广义的,有别于目前的主流理解,是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产物。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因此可以按照其对信息技术环境的要求将其分为单机类多媒体课件、网络类多媒体课件与移动类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的学习理论基础

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思想家,人们或与其共同研究,或继承其思想深入研究,从而形成诸多学派与主义。其中就有我们研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理论所要重点关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分布认知学习理论。概括地说,行为主义将学习看作某种行为的习得过程。认知主义将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加工的结果是对客观知识的记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一种个体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对外部事物和现象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信息的复制过程,而是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2]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3]

1.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们行为或者行为概率的变化上,该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经过格里斯、赫尔等人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它作了总结和发展。[4]斯金纳在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的基础上把学习也划分为应答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并提出人类的学习是以操作性学习为主的,而强化是其形成的手段的观点。受普莱西发明的教学机器的启发,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思想,并进一步划分了程序教学的类型和设计原则。他的这些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深远,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重要手段的多媒体课件,其设计、开发与运用无不体现出程序教学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在产生之初都对人类的内部心理过程不作探讨,但是其很多思想如小步子的学习进度思想对学习内容的分割与微型化设计、反馈的教学策略为教学交互的设计、其提出的直线式与分支式的教学进程对于课件导航以及学习路径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启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第一次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人类的内部心理过程上来,也是第一次让心理学“名副其实”。认知主义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对信息的记忆。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从功能的视角来比拟人的认知过程是存在一定的机械性的,这种隐喻只能被看作是一种理解框架,而不能将其视为人类认知过程的真实再现。认知心理学取向研究的最大价值是其从大脑功能水平上解释并验证了人类的一些认知现象,即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学习与教学实践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多媒体课件对于学习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提供多样化的教学信息呈现方式从而间接影响教学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加工过程。可见信息加工的学习观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提供较为直接的理论支持。

3.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具有最高的解释力,首先,它研究的个体认识的起源以及发展变化问题。这种对个体认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角无疑让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问题前进了一大步。其次,它对个体学习过程的解释不是局限在行为层面以及信息加工的层面,而是上升到对意义的建构。这使得人们对学习过程认识从纯粹客观主义的视角转变为主客观相统一。最后,它开始关注意义建构的社会特性。这是对人类学习的研究的新视角,它把人类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社会历史文化的范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知识以及学习的基本观念是极具建设性的,但是该理论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对这些观念的言语描述上,并未能具体地提出人类在学习的模型,缺乏对众多研究成果的统合。对于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文化——历史学习观,以及斯皮罗等提出了认知灵活性理论。这些理论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的指导不仅仅停留在教学信息的设计上,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有效性的层面。这些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理论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4.分布式认知学习心理学的启示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20 世纪90 年代,一直注重对个体的认知的研究。然而,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受到人们的重视。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它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该理论被视为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后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有:活动理论、分布式知识、组织学习、情境认知、认知工具、外部表征以及关联主义等。它们均已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分布式认知学习理论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充分吸收了当代认知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合理成分并协同整合,必将成为学习理论的先锋与集大成者。该理论对如何使机器知识最有效地辅助人类知识以达到人类认知活动的目的,如何更好地设计各种外部信息,以使人们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以帮助人们形成合适的外部表征从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关注将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依据。

从发展历史的视角来研究学习理论有助于理清其发展脉络,从研究水平的视角来研究学习理论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关系,从研究的侧重来研究学习理论有助于把握其研究侧重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继续从后两个视角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9) :10-15.

[2]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4):147-153.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