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英语教学重心的不断下移和高校专业英语的不断推进,现存的大学英语面临着重新定位问题,大学英语教师也面临着发展转型的问题。分科英语以其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范式,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大学英语教师要走出职业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学科间的团队合作、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和跨学科的学位教育。

【关键词】分科英语 大学英语 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中青年英语教师职业路径多元化发展研究”(SGH13280)。

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困境与定位探索

随着我国基础英语教学重心的不断下移和高校专业英语的不断推进,将大学英语教师带入“后大学英语时代”[1]。传统的大学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 Purposes)面临着双面夹击的尴尬态势。一方面,在英语学习者趋向低龄化的影响下,通用性的大学英语由于功能弱化遭受冷遇;另一方面,由各科专业教师承担的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遍地开花,但大学英语教师却几乎只能作壁上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困境同时也引发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危机,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很早就受到少数知名学者的关注。早在1996年,刘润清就对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势作了预估。他当时预言,“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起来”[2]。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学英语同“什么”结合的问题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大部分学者认为,专业英语(ESP)将会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主张逐步以专业英语取代大学英语。例如,郭燕玲专门撰文指出“ESP正在逐渐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3];大多数学者持类似观点,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只能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因为没有厘清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是一种误判。

学科与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科可以从两个层面解释,从广义上看,学科是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从狭义上看,学科是指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专业只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近年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调整,基本上是强调按学科导向和二级学科口径去划分专业,而不是以前按行业口径来划分专业,实习专业内涵的扩大化。可以说,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会丧失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大学英语不应该走向过于单一和狭隘的专业英语。大学英语走向ESP的观点可能会把大学英语导入过于专业化的极端。其结果是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出现过度细分化的局面。不仅满足不了英语学习者在学科面的拓展诉求,也会导致学术研究方向狭窄,整体效益低下等问题,引发学生的焦虑和倦怠情绪的滋生。这同样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初衷。

分科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主要优势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基刚教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持续研究之后,在2011年指出:“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而非专业英语(ESP )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最佳途径就是分科英语(discipline-based English)[4],即“以学科知识为媒介来提高(在中学阶段已基础扎实)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学术表达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范式”。分科英语很早就进入国外学者的视野。国外学者Song在2006年就提出,分科英语是以内容为托的语言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者具备相应学科应有的学术素养和体裁知识,以便他们能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刘润清认为,分科英语教学可以分两步走:[5]首先按12个大学科门类(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开设英语课 ,然后再细分到一级学科(如物理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在中国香港,大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多达42门的分科英语课程。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则是着力于提供和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英语交际策略,如讨论、口头陈述、论文写作和报告写作等。分科英语强调内容依托式教学法,通过语言教学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在这种分科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还原了其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

蔡基刚认为,分科英语实施有两条标准,即教师无须专业知识培训就可以教;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学习者无须专业背景都能接受。同ESP相比,分科英语享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分科英语教学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的失衡状态,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探索欲望,让绝大部分基础过关的学习者通过分科英语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学习的新境界。当然,克服传统课堂知识功能缺位的困惑。其次,分科英语则是注重学习技能,具有介乎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过渡性质。分科教学模式并不完全否定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这些通用英语课程在语言学习中的基础地位。虽然也是用英语教内容,但内容偏向一般的学科知识,比起专业英语的教材具有更大的宽泛性,接近科普文章,语言是学科文章的共性,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术技能。再次,分科英语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提供了发展可能,使其不至于因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衰弱而陷入职业困境。可以预见,分科英语的学科优势使其终将替代通用英语成为大学英语的主流。

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转型路径

在后大学英语时代,不仅大学英语面临着发展困境,大学英语教师也存在着潜在的职业危机,集中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空间受到双重挤压:一方面,不少高校开始压缩公共英语教学课时,这将使大学英语教师出现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即使专业英语是大势所趋,其任课教师却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师兼任而非大学英语教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只承担大学英语课程,虽然背负着繁重的课时却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不少教师知识结构严重“石化”。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专注于语言本身,教学内容本身又缺乏系统的学科语境,语言媒介功能严重缺失,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性需求,形成英语教学的功能性缺陷。在大学英语向分科英语教学转化的趋势下,如果大学英语教师还是以原有的基础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其结果将会是被淘汰出局,离开大学讲台。蔡基刚认为,“随着我国基础英语的重心下移和大学基础英语教师的过剩,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充实到中小学校,其中包括刚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也包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这是必然的趋势”[6]。所幸的是,分科英语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新的专业发展方向。

1.学科间的团队合作。Dudley—Evans[7]实验证明了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学习者三方合作模式是最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方式,合作教学效果显著。为此,进行学科间的团队合作而不是闭门思过,是大学英语教师顺利转型为分科英语教师的关键。现任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突破纯粹语言专业的狭隘视野,积极利用本校其他学科教学和研究资源,建立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团队合作或科研团队合作。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目标情境有清晰的认识。教师间的专业合作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途径。实践证明,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学团队合作可以利用教师群体之间的资源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加速英语教师进入分科英语教学的进程。其次,从课堂需求来看,大学生在从中学生到专业化人才的职业身份过渡过程中,期待英语教师能够满足其对外语交际技能提升和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的双重心理诉求。而英语教师却往往囿于学科知识匮乏的制约,难以满足这种双重期待。合作团队中的专业教师则能给外语教师充当专业知识顾问,帮助外语教师拓宽知识深度和广度,共同满足学生需求。

2.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周燕[8]关于教师发展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暑期研修班、国内访学、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实践锻炼等在不同程度上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应该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鼓励教师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型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资源实现专业发展。首先,创造机会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专职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其次,采取学历与非学历、长短期培训进修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开展校本培训推动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再次,可以鼓励英语教师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将不同教龄、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经历的教师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校际课程合作,以知识共享为基础来建构实践共同体,通过开放性学习共同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3.跨学科的学位教育。众所周知,不少地方院校尤其是西部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着学历层次低、研究能力弱的问题。王守仁和王海啸对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抽样调查(2009-2010年),统计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只占1.5%和60.1%,尽管较2001年的0.3%和21.9%相比增幅明显,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仍有很大提升空间。[9]为此,笔者认为在分科英语教学趋势下,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理应解放思想,积极实施“大学英语教师学位提升特别计划”,鼓励大学英语教师中的青年教师跨学科报考非语言类专业,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为未来的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如此一来,大学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实现“学历层次提升、研究能力提升、业务方向转型”有机结合,用自主发展的方式完成打破职业发展瓶颈,完成从大学英语教师向分科英语教师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研究,2007,(1).

[2]刘润清.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

[3]郭艳玲.ESP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2,(6).

[4]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9).

[5]刘润清,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外研之声,2010,(2).

[6]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

[7]Tony Dudley—Evans,Maggie Jo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UP,1998.

[8]周燕.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9]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