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英国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把教育节律当作一个教育的原则,他说:“这个原则就是: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达到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所以,适合学生的教育,一定是适合生命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也包括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不同的生命个体,适合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多样化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就是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有选择才有自由,有自由才有创造。那么,在学校学生选择什么?我们知道,课程、课堂就是学校的主体,只有改变了课程,最终才能改变学校。所以,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要给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我们现有的课程学生还有选择吗?它是单一的统一的,必修的,但同时也给我创造课程、开发学科课程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们着力探索、开发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以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构建校本课程

对国家课程再加工,再创造,使它变成更适合教师教,更适合学生学的课程,比如对语文课程的主题化改造。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每册按单元设置,收集不同题材、风格的文章30多篇,虽不乏经典之作,但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海量阅读才是最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历经三年,从课堂教学中总结提炼出“一主题五阶段”小语教学模式,以此规范课堂,为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走出一条新路子。该模式的核心价值是,以教材的一篇、一类课文为主题,广泛涉猎同种题材、同种风格、同种写作方法的一类文章,供学生欣赏、阅读。以古诗教学《赠汪伦》为例,我在教学时,以“朋友”为主题,让学生搜集表现朋友之情的古诗。在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把自己收集的古诗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大家争相诵读,迅速掀起了学古诗的热潮,两天学会了百首古诗,收获之丰,出乎我们的意料。语文课程的主题化创造,成就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华小经典诗文欣赏500首》、《华小经典阅读散文400篇》、《新弟子规》等十多种教材。还有就是对《品德与社会》、《安全教育读本》、《科学》、《环保教育》等五六种临时配发教材的整合。这些教材内容上有雷同,目标有重复,实际操作费时低效。我们大胆整合、重组,开发出一套省时高效的新教材。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使国家课程变成了适合学校、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

二、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基于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新理解:素质教育从课程出发,从而探索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新路子。特色课程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所开发的产品,是学校特色品位及内涵的集中体现。

1.入校课程。入校课程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学校礼仪和学校制度。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素质的文明学子。于是我们编写了《学校礼仪三字经》,从课堂礼仪、服饰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相处礼仪、集会礼仪、乘车礼仪、图书馆、电影院礼仪、观光礼仪等十方面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做文明人,培养学生懂礼仪、有涵养的特质。这门课程安排在开学的第一周学习。

2.选修课程。我们的选修课程,遵循“三定一选择一成果”的原则,即时间固定,场地固定,教师固定。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协商制订学习计划、内容及学习方法,形成学案。半年下来,学案和学生的作品一起编辑成册,形式特色校本课程。我们设置了六大类型,17个兴趣小组可供学生自己选择,这些课程我们定位于“英才教育序列”。特色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独特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使他们将来有可能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

3.活动课程。调研发现,“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指数,很大程度来源于富有特色的活动文化”。于是,我们坚持把活动课程化。目前,已成功构建了国旗下讲话课程、班会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大课间课程六大活动体系。在实施方式上,实行“主题引领、板块推进”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实践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困难体验、劳动体验、责任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成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

三、如何减负增效

我们开发课程供孩子自由选择,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扩展了孩子的成长空间,提高了孩子的幸福指数,但也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增效与减负并进!这么多的课程学生的负担不是更重了吗?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吗?这都是人们普遍担心的,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但去年的一次偶然调查统计除去了我心中的巨石。为了遏制教辅资料泛滥,我们校委班子分头到全县各大书店暗访,我们惊奇地发现,从2011年新课程实施开始,我校学生购买教辅资料的人次大大减少。这是个好兆头啊!但我们还不放心,又和家长调查学生的睡眠时间,普遍反应,1—2年级每天平均睡眠在9小时以上,3—6年级每天平均睡眠在8小时以上。实践证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终于减轻了大部分!这个成果不仅得益于市县教育部门的硬性指令——控制家庭作业时间、公示作业内容、作业量等,也得益于课程大变革。首先是我们对国家课程二度重组,使得教材内容高度浓缩,机械重复的低效劳动大大减少。其次是,我们把“当堂检测”引进了课堂,这个环节是课堂改革的硬性指标,时间必须保证10分以上,这样,课内知识当堂巩固,当堂反馈学情信息,及时纠错,效果良好。课后作业课内完成了,负担也自然降下来了。如果说这两方面都是形式上的减负,那么我深度探究后发现,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理念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把课堂结构分成五个阶段,按照“自学—展示—精讲—检测—拓展”程序施教。这个教学模式把话语权、参与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学生独立思考多了,交流讨论多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多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自然提高了,由原来的“要我学”、“逼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包袱,而是快乐的学校生活的组成部分。多年形成的“题海战”、“满堂灌”因为课堂的变革,课程的革新而改变!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大事!

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了,学生成绩、综合素质是否也和课改势头一样成正比例增长呢?答案必须是肯定的,否则我们的变革不是前功尽弃吗?我们学校的学业成绩在全县六年级抽考中,连续5年位列三甲,全县前100名顶尖学生我校常常能占到50%—60%。所以生源不断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短短五六年,由一所普通郊区学校一跃成为目前全县办学规模最大,教学质量领先的明星学校。

四、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一所学校要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课程改革很重要,减负很重要,评价机制更重要!早在三年前,我们就着手开发自己的评价体系,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交给了学生自己,把教师的评价交给了教师代表大会,把学校的评价交给了家长委会成员。这样的“放权”激活了广大师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一个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的成长为本,以学校内涵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诞生了。学生评价,由少队部牵头,各班配合,每班学生代表参与编写,对“品德习惯、学习实践、合作交流、强身健体、审美表现、学业成绩、家长期望”七大块,二十个指标的考核、评价、定级,全面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合作、担当责任的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教师评价“按星定级”,团结同志一颗星,教研成果一颗星,学业成绩一颗星,爱岗敬业一颗星……而所有的“星”都是按学科、按年级选举产生的教师代表,考评、统计、评议产生的。学校评价交给家长不是泛泛的、蜻蜓点水式的表层印象,而是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委员会统一安排家长进课堂、考场、进会场,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教师学生的学校表现。综合意见,每半两次听证评议,开学听证各项制度量化指标,期末按开学计划目标,逐一考评,并给出建议性意见。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把家长变成学校的同盟者”,开启“协商式”办学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办学不仅是政府、学校的事,更是家长、社会的事,有效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所有因素,保障教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保障学校向更高层次提升。

课程文化给我们学校的改革发展带来生机,因为它尊重了人的主体存在,尊重了人的主体发展。教育就是教育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一种高尚活动,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才回归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