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哲是个好人,是个远近闻名的优秀教师。在他人生成长的历程中,偏远山区的愚昧与落后,父辈生活的贫穷与艰辛,给了他追寻梦想的勇气和信心。当教师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

艰辛成长路执著教育情

马应哲出生于永乐镇马家河村,家住在龙背山下的半山坡,耕地全部是山地,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家庭人口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过去上学时候,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上小学时,村上学校任教的是本村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一个人同时教四个年级。老师生病时,几乎都是带病看着他们学习,家里有多重要的事都难以脱身。原因是村上的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外村的教师不愿来,本村有文化的人几乎没有。这个时候,马应哲就萌生了将来当教师的念头。上了中学,他走出村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本村贫穷的原因,一方面地理环境差,更主要的是祖祖辈辈没文化。由此,他当教师的信念更加坚定了。1974年末,马应哲高中毕业,次年二月,村上会议研究决定让他在学校任教,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到实现,当上了本村民办教师,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马家河小学地处两山夹一河谷地,交通十分不便利,信息闭塞。学校四个年级,一个教室,两位老师,一间容办公、住宿、做饭为一体的房子,只有一张办公桌椅。马应哲带一至四年级数学课,兼班主任,每节课给四个年级学生同时上复式课。当时,他只有一个想法,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一定要把村上的孩子教好。

在与可爱的学生们的接触中,马应哲从内心深处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他感到每天和书本、孩子打交道,虽然辛苦,却充满乐趣。看着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他感到身心愉悦。

为了备课、批改作业,他每天起早贪黑,以校为家,以家为校。1976年2月,因为马应哲教书计工分,每月只能发六块钱不能维持生活,他的父亲就托人让他去一家工厂当工人。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他怎舍得放下孩子外出务工?虽然他坚决不同意,父亲还是背着他办好了所有手续,将他的被褥从学校硬性背回去,即便这样,他仍然执意不去。父亲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放弃。1979年,他参加了咸阳市教师转正统一考试,转为公办教师。几十年来,他先后担任过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

四十年的教学生涯,马应哲付出了,同时也收获了,付出的是汗水和心血,收获的是认可和荣誉。走进马应哲的家里,没有什么高档的家具和奢侈品,看起来是很普通的农民家庭。但打开他家里的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县级、镇级及学区给他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状。谈到这些,马应哲说:“当教师挣不了太多的钱,也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但看到学生的百分卷,看到众多的学生成才,我觉得生活得很充实。当一辈子教师,我永远不后悔。”

爱岗敬业作风严谨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马应哲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四十年如一日。

真心投入,用心感悟。在他任教的第四年,在一所村级七年制学校带初中数学,全班仅有的九名学生,在全县统考中, 学生平均成绩九十九分。学生的试卷都是一道应用题扣了一分,他看不出扣分的原因。当时负责阅卷的是中学一位五十多岁的数学老师,他就问了一下扣分的原因,那位老师看他是一位很年轻的教学新手,就冷言冷语地说:“回去翻教材去吧!”他回来仔细一看教材,扣分的原因是,在用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在未知数后面带了单位名称。这件事对他的教训很深。从此,他在备课上从不马虎,并力求做到经常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严谨教学,有时仅为教学环节的一个细节设计,他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有时为一处过渡语的衔接,废寝忘食地斟酌,并做到不备课不进课堂。上课时,他从不随便走出课堂,不和别人谈话聊天。对学生的作业有布置、有检查批改、有记录,发现问题当面纠正,从不拖到第二天。

教学严谨,成绩突出。为提高课堂效率,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他带领全校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多次承担学区举行的观摩课、示范课,引领全体教师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在实施“青蓝工程”中,他结对子带徒弟,与青年教师剖析案例,开展同课异构、评课议课活动;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他善于博采众长,总结得失,做到资源共享。他的论文《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县级三等奖,《三角形面积计算》获得彬县目标教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二十多年来,他所教的六年级数学在统考中一直名列全镇第一名。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先后六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连年被评为新民镇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几十年来,教师都称他“马榜样”。

择优招聘,用心留人。1996年8月,彬县教育系统实行“四制改革”。新民镇各村以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当时,新民街村和太厢村争着招聘马应哲。新民街村以给马老师四间街道门面房的优惠条件,留住马老师,太厢村愿意将马老师全家户口从马家河迁到本村。双方给出的优惠条件在当时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最终,马老师留在了太厢,将一家人的户口迁入太厢村。第二年他担任太厢学校校长,一干就是十年。在太厢学校当校长的十年中,学校各项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教育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学校总体成绩几乎年年名列全学区前茅。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人生旅途上,马应哲以忠诚尽职的工作作风、教书育人的师德品质为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止。

战胜病魔,意志不倒。2005年初,他时有感到身体不舒服,但仍在忘我地工作着。六月一天下午,他上课时晕倒在课堂上。经医院检查,结果是癌症。医生说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同事和家里人凑了两万余元,准备接受省肿瘤医院临床手术。做手术前要签协议,医生说:“手术我们给你做,成功不成功很难保证。”旁边也有人说:“成功了很好,失败了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听了这些,他想:万一手术失败了,我的学生谁管呢?我家里人怎么办?他犹豫片刻,转身告诉医生:“这个手术我不做了。”医生一再开导,他就是不做。最后,医生只好给他开了15天的药带回家。刚刚在家静养了十几天,他就闲不住了,起身便来到学校继续上课,晚上在学校熬药。就这样边吃药,边上课。和学生一起活动、上课,和老师们一起开展教研活动。紧张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使他把自己的病情几乎忘掉了。几个月后,他感到自己的病好像没有了。到医院一检查,奇迹真的出现了——他的病竟然痊愈了。

在新民地区同行当中,马应哲年龄算得上是最大的,教龄也是最长的。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又患上了颈椎病,工作一天腰酸背痛,头昏脑胀。但他从未叫苦喊累,默默无闻地坚持带病工作。同志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他请长假好好调理身体,他总是说:“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深感时间暂短,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就这样,至今他仍承担着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马应哲工作的四十年,以苦为乐,以乐为荣。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特殊荣誉和桂冠,但他有的是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有的是把学生当亲人的深厚情感,有的是全心投入、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他虽是一位平凡而极其普通的乡村教师,但却用自己的脊梁支撑着祖国的未来,用自己的双手托举着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