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可能不少家长一看到这些词就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升学就是一道道坎,其中蕴含着太多的竞争与考验,不仅考验孩子,更是考验自己。如何消除那些无谓的焦虑,让升学不需面临很多“不必要”的竞争考验,是教育改革需要直面的问题。最近,教育改革的“答题声”清晰可闻。2月17日,教育部印发通知,提出将在19个大城市的学校实行划片就近入学的政策,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坚决查处个别学校收取择校费的行为等。随后,北京市教委在18日表示,今年起在北京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普通高中原则上不安排跨区县招生计划等。

纵观相关政策内容,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很多升学热点问题,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应。

一方面,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每个片区总体水平相当,都有优质学校”,就能把不少学生从升学的各种考试竞赛中拯救出来,也可以让他们省去上学车马劳顿的辛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

另一方面,减少特长生招生比例,以及一些地方取消择校生的措施,既有助于减少为升学“硬拔”孩子特长的现象,也压缩了招生的非正常操作空间,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缓解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顽疾。可以说,连续出台的这一套改革“组合拳”力度不小,后劲可期。

但是,公众对于如何具体划片、如何真正实现就近入学等问题还有着不少疑问。而从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中,我们能看到公众对于各地区小升初政策的出台怀有巨大的期许,有关公平与公正。

“划片入学”须做好“配套功课”

2月17日,是各地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不少社会调查都指出,这一天成为了“爆堵日”。除了中小学集中开学导致交通短时流量猛增外,“择校入学”在不少城市的大量存在,导致家长开车接送孩子现象越来越普遍,从而大大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而通过推行“划片入学”,无疑是缓解开学日成“爆堵日”的有效手段。

其实,关于“择校入学”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不仅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也成为了一种社会“弊病”,如此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尴尬困境。长期以来,尽管教育部门多次强调要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和推进“就近入学”,但具体到各地方却始终是“叫好不叫座”,在优质教育资源依旧稀缺、政策手段缺乏硬性约束和惩罚的现实状况下,实施起来困难和阻力重重。

当一些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想方设法打造“重点校”时,势必会导致资源的严重倾斜,所谓的“重点校”无论是硬件设施的配置上,还是人力资源的投入上,都拥有绝对明显的优势。此外,这些“重点校”在校园安全的保障,在交通资源的优化等方面,同样是其他学校所难以比肩的。这样一来,难免会导致其大加受宠。

作为家长来说,一定不愿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即便其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算好,但为了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子女送到“重点校”。也正是由于此类情况的存在,这几年来,很多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纷纷“下课”,这既导致一些学生上学之路格外的艰辛,也使得一些学生早早地便辍学回家。

不可否认,“划片入学”的措施自然值得称道,但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在主张“划片入学”的同时,必须要扎实做好“同步功课”。无论是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上,还是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都要尽可能做到“一盘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划片入学”制度落到实处,才能早日告别开学日成“爆堵日”的尴尬困境,从而给孩子们一个轻松,还社会一个畅通。

(周歌)

“小升初新政”能否带来教育公平

“上名校难”、“读名校贵”,是义务教育广为社会各界诟病的一大顽疾,以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破解择校难题,并把此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改革突破口。政策的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教育部重点治乱的决心,但是,“新政”是否真的能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

“新政”行政“一刀切式”的“就近免试入学”,初衷是为了公平,但同时也固化了“学区决定论”,到哪儿上学、上什么样的学,全依学生的出生或户籍或居住地定终身;不允许学校有择生的权利,实际上也剥夺了学生正当的择校权利;限制特长生,意在管制教育的异化、招生的腐败,也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更易固化“千校一面”格局;要求民办学校免试招生,是行政权力对教育市场的不当干预,既有悖于《民办教育促进法》,也让其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操作。

这样的“新政”其实是一厢情愿地以不给择校的机会、权利去回避现实中的择校难题,是一种消极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在社会流动性强、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今天,择校现象显然远非一个“限”字可以解决,禁择校的结果,将使更多人不惜代价去抢购学区房。

之所以会出现前述的悖论,根源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履职的错位、越位、不到位:政校不分、以政代校。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居高不下,根源在于教育部门主导下形成的校际间的巨大差距。社会愿望和教育规律其实并不一味排斥一定比例的择校,大家真正痛恨的是择校过程的不透明、不平等、不公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该做的,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尽快强力解决校际间硬件的不均衡;尽快强力推行校长、教师,特别是名校长、名师在校际间的流动;严厉查处特权校、校中校、班中班,以及择校过程中的不平等、腐败行为。对于学校的办学包括择生权利,则应给予一定的尊重,让学校在履行义务教育职责功能与保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择校既是一种现实需求,也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教育行政部门既要履行好自身“有教无类”、确保教育公平的职责,也要给学校“因材施教”、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创造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真正的改革,应是直面问题,因势利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要破解“小升初”难题,与其对择校需求视而不见,不如标本兼治:大力促进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在此前提实现的情况下,务实研究允许择校的前提条件、择校比例,以及公平公开公正的择校方式。(江南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