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要这种传播有效,就必须使双方同时进入传播过程,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传播的目的。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信息的接受者较快地进入这个过程,积极参与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就成为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地理教师在新课学习的起始,创设一个新颖别致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去获取知识。让我们从以下具体案例来看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1.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教学内容的导入设计:煤是由植物变化而成的,现在人们在南极洲陆地发现了大储量的煤层;在非洲和南美许多近赤道的热带地区,人们又发现了古代冰川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们惊奇议论之时,热情洋溢地导入说“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真相吧!

2.地壳运动。

科学家在北京猿人居住的龙骨山的岩石中发现了不少含有鱼化石的卵石,河谷中的卵石和河里的鱼怎么会跑到山上去了呢?说明这里的地形发生了变化。那么,造成地形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壳运动”。(板书)

3.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一节教学导入设计:地球周围的大气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它对天气与气候会带来哪些影响?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4.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一节教学导入,可采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例子: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诸葛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引入谷中……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即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那么,为什么在那里、在那个时刻会下一场大雨?天为什么会下雨?雨是怎样形的?这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激趣导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5.洋流。

在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据《彭城晚报》报导,一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瓶子,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一位74岁的名叫斯塔娜的老太太手里,这位老太太读着此信,声泪……此瓶在海上一漂就是56年,这个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巧妙地引入本节要讲的“洋流”。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与整个过程融为一体。

6.降水形成过程。

教师在讲解降水形成过程这一知识时,也可以通过分析提问,引导学生找到答案。降水一定从云中来,但有云不一定产生降水,为什么?小雨滴怎样才能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在自然界中使小雨滴增大的方式有哪些?自然界中空气上升的方式又有哪些?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

(1)当学习的内容是新知识或一个新领域时,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不易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其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没有适当的范例可供借鉴使用时就采用了直接导入,以便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

(2)当地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就可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以及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创设课堂情境,这就是经验导入。利用经验导入新课,要求教师要经常留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以及生活现象与地理科学的联系,选材要得当,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时,通过地图激趣和模型的演示导入引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4)教师采用故事导入,能将学生的兴奋中心巧妙地吸引到所学的内容上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采用这种导入方法时要注意所选故事要有趣,与课文内容要联系紧密,对学生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和启发性,但占用时间不宜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