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既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勾画出极富魅力的新境界。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就在于创设一种富有探究和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因此,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能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起着重要的质控作用。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才能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科学提问,从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问题设计要找准思维的触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如展开讨论“哈尔威船长的死到底值不值?” 问题的设计比较开放,突破了“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及时追问,开发学生的潜能

追问,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追问是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师生间的一种有趣的智力活动。追问得当,对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开发学生潜能具有独特的价值。

比如我们讨论省略号的作用,学生开始的回答比较粗浅,只停留在省略号的表层作用。但及时地追问,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不仅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还理解了其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技巧。这样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问题设计要掌握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得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者问:“战争结束后,法国政府要给保住情报的爱国者颁发奖章,你觉得文中的谁可以赢得这奖章?请说出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主动看书,思考问题,积极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提问中,在准确把握时机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自主的活动时间。这样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样,就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有效质疑成为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