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却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一、用影视剧引出文言文,激发学生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可以通过学生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诵读文言文诗词佳作,强化诵读

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养成摘录习惯,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还让学生养成善于摘录的良好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训练,迁移时要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授人以渔”,教会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可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进行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重视课外阅读,巩固文言文知识

我们对文言文要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学生才会真正地爱学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