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对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达成共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初中数学新课改,谈几点做法:

一、依据数学本质设计教学情境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环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然而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或学生因为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绝对值》一节时有这么一段引入:有人用两元钱买彩票,中了五百万。大家觉得值不值得?”学生们都抓耳挠腮,迷惑地看着老师。她接着说:“两元换来五百万,绝对值了。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绝对值。”这位老师能够想到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动机是好的,但她却忽略了数学本质。如果这位教师将问题情境设计为两只小狗分别位于点+3、-3处,且小狗的奔跑速度一样,原点处有根骨头,它们同时出发,哪只狗先得到骨头,为什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绝对值的本质(该点到原点的距离)在这个情境中得到体现。

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用章前图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从图中看到什么?”有学生回答“它反映的是一天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学生回答“这是地理中学过的,能够看到下午两点温度最高,凌晨两点温度最低”……很快在学生的众说纷纭中下课铃响了。而这位教师想让学生自己发现是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目的还没有达到。

本节课的设计,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确定位置的多种方式出发,提出平面内确定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且有一定顺序。一个数据可以由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这两个有序数能否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这样的问题设计,既针对重点内容又将问题设计在学生最近的发展区,既有认知冲突又给他们设有台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达到对新知的学习。

三、在创造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持怀疑态度,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重结果、轻过程”直接给出定理、公式,然后大量地让学生练习。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因而很多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被动接受所学知识。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众所周知,现在学生所学数学内容是先人已经建构好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所以需要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使学生在一定背景下学习,这样不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唐突和排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知识灌输给学生。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变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笔者在讲授《数怎么不够用了》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先讲述了数的发展:“古代人们用绳子打结的方法记录下自己剩余的猎物,这样产生了自然数0、l、2……,由分配问题产生了分数。有一天他们不但吃完了自己的猎物,还向其他部落借了一只猎物,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你能发明一个数来表示吗?”然后让学生思考,最终引入负数。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将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教师真正转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才能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