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深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经历了时间沉淀之后,新课程新课堂多元模式逐步形成,我们开始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大刀阔斧的变革。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修订,我们开始讨论寻求语文教学的高效之路,即小学语文教学的回归之路。一、从人性的需求出发,走回赏识之路

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是人类本质上最殷切的需要——渴望被赏识。而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一声老师的赞扬、一次同学的掌声或是一个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有了这些赞赏,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就会被这些赞赏推动并持续着,他们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效果就会得到双赢。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名教师,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良好习惯,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不能仅仅以一次学习或者考试成绩来狭隘地肯定或表扬,要认识到对一个人的赞赏应包含人的各个方面,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二、回归文本,体现“读”的重要性

语文,是语言的文字体现,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语教学专家崔峦老师在第三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也提出了“以读为本”的观点,并且进行了精要的阐述:“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当然,课堂上的读方式有很多,诚如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所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三、想象——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是作者思维、心情的文字表达形式,让学生在读的时候能与另一个时空的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这是高效课堂的真意。同样,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将作者作品中体现的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的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初次感受。而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则需要学生去发现、填补、阐析,这些深层次的体会正是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学生对作品的意义实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喜悦,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此时,被激活的思维填补了一个个“空白”。例如《背影》中父亲送走儿子后的心情怎样?他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你能想到吗?《台阶》中,父亲造完台阶后不适应,他后悔了吗?他将会怎么办?

四、自由作业,真正减负

不论是何种作业形式,过量的作业或罚抄、罚写,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只会使作业的效果适得其反。在高喊学生减负的今天,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布置作业为商量式的推荐作业,根据所授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指定一些难度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让其少做些琐碎的作业,推荐他们做些课本以外的练习,以拓宽其知识视野;对于中低层次学生,在推荐作业之前,教师需精选一些示范题进行讲解,进行必要指导。如在学习了《渡津门送别》后,就可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做这样的作业:收集古代“送别”的诗词曲赋文作专题研究。使他们必须去查找有关“送别”类古诗词资料,这样他们既学到了与课文有关的古诗词曲赋知识,又培养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其他学生,则只需要能做课文中的巩固性练习即可。

总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前行的方向,而语文的本真回归是高效的催化剂。如何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之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检视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去掉无用花哨的繁华和自身的浮夸,这样才能拨开迷雾,求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