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生活在围城里的人们,吸不到新鲜空气,看不到城外的春天,于是,他们只知道按照围城里的习惯机械地生活着。可是,一旦走出围城,领略到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题记

笔者在长期从事语文教研工作中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虽较之过去有很大的变化,然而,教师们一直未变而且始终丢不下的东西——教案,仍然是束缚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张无形的网,一堵无形的墙,致使语文教师们在课堂上始终放不开、拓不宽——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绊脚石,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会使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穿新鞋走老路。

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课,是一种基于师生互动的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成过程,它带有强烈的灵感意味和即兴色彩。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按既定的程序机械地进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同时,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真谛。如果我们老抱着教案设定好的程序机械地进行教学,既谈不上灵感,也谈不上即兴,更谈不上有新的生成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总是把钻研教材的结果通过“教案”的形式表现出来,认为写好了教案,便是完成了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加之学校管理中查教案已成惯例。因此,只要写好或者写了教案,课堂上按教案的程序进行教学,一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问题,教师满堂提问,学生满堂答问,正误老师拍板,答案回归教案;二可以准确把握四十五分钟,不至于出现拖堂问题,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又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打断学生最精彩的表现,因为无这种形式不能体现新课程,不按教案的要求限制学生的“表现”会使时间拖延。因此,真正使学生活跃、见解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不多见,而教师能超越教案,顺势而为,即兴创造教学乐章的更是稀罕。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为了顺利地走进新课程,稳步推进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我们不妨试着在语文课堂上抛开教案进行教学,这或许对转换教师角色,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用一:试着抛开教案上课,教师能不受教案的束缚,使教学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便于教师拓展,使师生产生“灵感”,培养“即兴”,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作用二:抛开教案上课,能使教师转换角色。教师角色转换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抛开教案上课,教师只有想办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自己也随学生而动,这样,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便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更有利于发挥富有个性的“学习主体”的作用。

作用三:抛开教案上课,师生可以“甩开镣铐跳舞”,走出围城观美景,充分展示个性,便于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中发挥作用。

作用四:抛开教案上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地位降低了,师生间自由交流的时间和内容也相对增多了,这对于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理念的渗透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当然,过去说没有教案,教师就不能上讲台,这是传统学校管理中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迫使教师钻研教材,并熟练地驾驭教材的手段之一,这是无可非议的。今天,我们认为,有了教案会束缚教师的手脚,这是为了使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不论是“要求”,还是“需要”,抛开教案不是说不要教案,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使教师们尽快抛弃传统教学中不利的东西,即抛弃纯知识,纯教材性的、一成不变的、机械操作的、主宰课堂教学的教案,而要的是“心里装着学生”、“眼里要有学生”,使学生产生灵感,培养学生即兴能力的,教师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好教案。(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推广的导学案就是对传统教案的扬弃,深受老师欢迎。)这样,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生动活泼。

正所谓:冲出浓雾便会是个艳阳天!走出围城,领略到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