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说明数学概念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能直接教给幼儿的,而是要通过他们“动作的建构”、“动作的内化”来“学会”数学概念。因此,设计并制作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提供互动的条件,对幼儿数学的学习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能最大效度地发挥操作材料的教育功能,同时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负担,笔者尝试进行了数学操作材料一物多用的研究,设计能够在活动中交替或重复使用的材料,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幼儿能够愉快、轻松地进行操作,从而发展数学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并制作出符合多种教学需要并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操作材料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依托教学计划将材料进行整合

在制作数学操作材料之前一定要先整合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也就是说根据教学内容,将有可能使用类似材料的课程分类排列,并综合这些材料的共同性,然后设计出具有多用途的数学教具、学具。

例如:我将认识图形与学习分类这两个数学活动的材料合二为一,让孩子自己制作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图形,各为三个,并分别给这些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在认识图形时可以使用,而当学习分类时,又可以让幼儿练习根据特征分类。

再如,在大班活动“数的分解组成”中,我设计了“炒豆豆”的数学材料,颜色鲜艳、好玩好用。(这是由于数的分解组成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很有规律可循。)教师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许多的杏核,在杏核的一面涂上蓝色,另一面涂上红色,放在小筐中。(学习几的分解组成就在小筐中放几个杏核)。幼儿通过模仿炒豆豆,会发现豆豆分成了两种颜色,如:5个豆豆分成了2个蓝色的,3个红色的,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幼儿很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的概念,并在游戏中轻松和愉快地掌握了5的分解组成。

涂好色的豆豆还可以用来学习排序。让幼儿通过颜色的不同进行排序,ABABAB、ABBABB 或AABAAB等。鼓励幼儿探索排序的不同方法。同样,在学习数物对应、数的守恒中也可以使用。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与幼儿的兴趣设计此类教具。

二、材料构思巧妙,能够实现反复操作

设计的数学材料首先要颜色鲜艳,大小适中,能够引起幼儿兴趣;其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便于操作,设计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更换内容的材料,使材料成为数学活动的有力工具。

例如:在小班活动《认识颜色》中,我设计了图片插卡。先将较硬的卡纸对折,封住侧面两边,只留上开口作为图片插入口;接下来在卡纸的一面镂空出不同形状(苹果、梨、太阳、鲸鱼、大树等)作为插卡;最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逐步投放颜色卡(红、黄、蓝、绿等)。活动中,幼儿可以为图形找颜色,苹果就插入红色的卡、香蕉就插入黄色的卡……插入的动作很方便,比涂色更节约时间,且直观生动。随着认识颜色种类的增多,卡片图案可以设计成各种物品,按幼儿喜好反复使用,比起一次性涂色的颜色卡,适用性更广。

三、选择适合的教具尤为重要

在选择制作教具的材料时,应挑选那些结实耐用,便于收集的材料。如瓶盖子,涂上颜色的果冻壳、扣子、七巧板拼图等,当然还要注意选择的材料应该是无毒无害的。同时,我们要尽量让幼儿参与到制作材料中来,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也能发明出更多的教具、学具的玩法。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百玩不厌,通过相同材料的不同玩法, 幼儿会发现操作结果有时相同,有时则不同,以此激发幼儿思考,寻找其中的“奥秘”。由此可见,有趣的数学材料既是教师用于教学的好帮手,又是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游戏的玩具。它在教学中既能提供教法,又能提供学法和玩法。

虽然我们提倡数学教具的一物多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也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变化,避免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学材料的作用,真正做到材料的一物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