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中国教育之痛
发布时间:2014-05-08 14:06:18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2013年12月16日,网民“转回”在化龙巷上发出“武进南塘桥一年级三班小学老师体罚学生”一帖,此帖发出后,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对此,常州武进区教育局回应称,帖子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当事教师为代课老师,已作出解聘处理。经查,在学校大课间活动时,当事教师为批评教育犯错误的学生,顺手用学生活动时的绳子进行惩戒,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事情发生后,学校领导及当事教师已及时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并主动赔礼道歉。
经研究决定,武进区教育局对此事作出如下处理意见:指定心理保健教师对当事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当事的代课教师本年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并作出解聘处理;要求负有领导责任的南塘桥小学校长就此事作出深刻书面检查。武进区教育局将以此为鉴,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确保不再发生类似有违师德的现象。
家长发帖
“我家孩子被老师两次捆绑示众”
一位网友在常州当地网站上发帖,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竟然两度遭到教师捆绑,希望学校能给个说法。
据网帖描述,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发帖人陪着儿子小敏(化名)做作业,发现孩子神情有些不对。“我一再询问,孩子依然不愿说,我知道孩子心里一定有情况!”他便给小敏讲了一些小故事,帮他舒缓一下心情。之后再次询问,小敏才吞吞吐吐说出了自己两次被“捆绑示众”的事情。
“一次捆绑的时候就是在早上做早操的时候,全校师生都在观看,没有任何学校领导上前阻止,零下1度的天气,8岁的孩子……”他表示,作为孩子的父亲,一方面要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担心孩子今后在学校里是否会继续遭到捆绑或者类似的情况。“还有就是我的孩子现在惧怕上学,不愿意我们在他面前说老师的事情和在学校的情况,更不愿意提起他被捆绑的事。这件事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为家长我真的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满意的交代。”
区教育局
经调查事情属实,当事教师解聘,校长书面检查
据了解,武进区教育局经过调查发现,帖子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当事教师为南塘桥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在学校大课间活动时,为批评教育犯错误的学生,顺手用学生活动时的绳子进行惩戒,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事情发生后,学校领导及当事教师已及时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并主动赔礼道歉。
经研究决定,武进区教育局对此事作出如下处理意见:1.指定心理保健教师对当事学生进行心理辅导。2.对当事的代课教师本年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并作出解聘处理。3.要求负有领导责任的南塘桥小学校长就此事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与此同时,武进区教育局将以此为鉴,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确保不再发生类似有违师德的现象。
体罚学生是师德和
教育艺术的双缺失
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为何屡屡出现?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体现了老师教育的无能,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学生,只有用体罚来代替教育。这样教育学生,不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结果也是口服心不服,收到的教育效果也极其有限。长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带给学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得不引起重视。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有许多相关的规定,为何屡令不行,屡禁不止?根本原因,不仅是师德的问题,还得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入手,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体罚的再次发生。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用师德红线规范教师的行为,让教师不敢体罚学生。二是要加强教育培训,给教师多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做一个学习型、专家型的教师,把教育当成一种艺术来追求,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让教师不需要体罚学生。三是要多与学生做朋友,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让教师不愿意体罚学生。
体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浮躁的工作作风和教育行为方式。对体罚学生的教师,应该把处罚和引导结合起来。让教师们都能够做一个有办法的人,有教育艺术的人。减少以至杜绝体罚现象的出现,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才。
老师们,不要再体罚学生了,静下心来多研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吧,用一颗爱心融化心结,用对教育的忠诚去面对学生。你会发现,那些“调皮”的学生也是一道闪亮的风景,是那么纯真,那么可爱,那么美好。(周仕华)
“捆绑示众”伤害学生尊严和教育颜面
小孩子违反了校规,理应受到教育和惩戒。孩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必要的监管非常重要。然而,一年级的小学生身心发育尚不健全,是非观念模糊,需要老师耐心呵护,并纠正不良习惯,而不是“捆绑示众”。面对小孩子的过失,老师不是耐心管教,而是如此简单粗暴,教育者的无能与无方,可见一斑。
我们常常把老师称为园丁,因为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开启智慧,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行为,教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思想进步的人。在此过程中,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就像小树苗需要将其扳正,助其长高长大。但惩戒不是体罚,更不是人格侮辱。“捆绑示众”,似乎没有对学生造成肉体损伤,可实质上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想象。孩子现在惧怕上学,不愿意提及老师的事情和在学校的情况,更不愿意提起他被捆绑的事。可见这件事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种羞辱与恐惧给学生造成的阴影或其一生难以拭去。
比“捆绑示众”更让人痛恨的,是全体老师的视而不见。涉事教师无论是否在编,都是代表学校行使教育职责。众目睽睽之下,第一次捆绑却没有一个人制止,致使捆绑式教育第二次发生、变本加厉。如果说,个别老师的体罚是一种严重伤害的话,第二次以及全体师生的围观无语,则会让更多孩子认为“捆绑示众”是必须的,他人的尊严是可以无视的,老师的错误行为将成为众多学生成长途中的“强权法则”,而这才是更可怕的。
学生“捆绑示众”并非孤例,福建厦门四龄童被罚光屁股站阳台,广西河池市多名学生受到“爬行”处罚……各种“处罚”学生的现象频仍,“手法翻新”,依稀可见捆绑式教育的惯性。一直以来,在这样的教育管理者眼里,学生都是被管理的对象,不是享有人格尊严的生命个体,毫无尊重、平等可言,只要是“学生调皮”或要“加强管理”,便可以完全无视学生的权益为所欲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一系列保护法规及师德规定沦为虚无。这是师德的缺损,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强化师德教育,提升教育理念,维护教育本真,刻不容缓也任重而道远。(凌寒)
捆绑示众丢了谁的脸?
教师拥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但不代表可以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捆绑示众”显然违背了法律的规定,体罚学生的老师理应受到法律制裁。这样简单粗暴的体罚,不仅让小孩子在同伴面前丢人现眼身心受伤,还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更让基础教育饱受社会诟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人生刚刚起步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使命、教师的责任,理应有教无类。对屡教不改的调皮捣蛋学生更应重点关心,而非简单的体罚。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需要温暖的呵护、正确的引导、耐心的教育。大庭广众下“捆绑示众”式的体罚,让学生身心俱伤,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有可能因此受到同龄人的嘲笑,甚至会对老师、对学习、对学校产生恐惧、抵触乃至绝望的心理。祖国未来的花朵们有怎能经得起如此无情的摧残?
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或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肯定的举动都会激起小学生无尽的学习动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老师。倘若教师教学方法足够丰富、教学态度足够用心,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将并非难事。但仍有不少老师信奉“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的旧有理念,把体罚学生当成了见效最为迅速的教育方式,殊不知,这恰恰反映出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滞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综合素质的低下,也正因此,一些老师会采取“捆绑学生”的“辣手摧花之举”也就不难理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影响深远,教育部门理应高度重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资源、配强师资队伍、彰显办学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趋势越发明显,导致地区间、学校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两次发生“捆绑示众”现象,却无人制止,岂不令人生疑:难道这在学校是司空见惯之举?教育部门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努力又从何体现?学校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又有何作为?长此以往基础教育水平谈何提升?又怎能给孩子一个前途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