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为例,简述共享概念及其生成背景,介绍教育资源共享应用及其平台建设概况,论述共享及其平台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研究构建模式,提出建设要点,以推动信息机构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与应用。

【关键词】资源共享 平台建设

共享概念及其背景

2012年4月27日,不列颠图书馆的“五年来”的研讨会——图书馆从传统数据观走向关联数据及语义网——五周年,总结出“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分享,没人再会跟我们玩了”的结论,深刻强调了资源共建共享的重大意义。

所谓关联数据及语义网的含义是:通过给万维网上的文档(如:HTML)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Meta data),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其主要特征是:开发一系列计算机可理解和处理的表达语义信息的语言和技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广泛有效的自动推理。

所谓共享,就是指的这一状况。这是新技术背景下网络及信息交互的产物,将会给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应用带来巨大变化。

2001年7月30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了题为“语义网基础设施和应用”的学术会议,这是有关语义网的第一个国际会议,可以作为共享概念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共享应用发展概况:

共享是新技术的产物,因此,其必先发生发展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是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都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建设的网络资源多为国家级的大型资源信息中心,具有代表性的有:FREE,即联邦优质教育资源,由50多家联邦政府机构共同合作而建立,网站为全美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免费网络课程与课外学习资料;OhioLINK,即俄亥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由俄亥俄州组建,覆盖全州的大型图书文献信息网络,连接全州83所大学、学院和俄州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系统;CERES,即教育资源中心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提供资助,蒙大纳州立大学和来自全美的任课教师开发,包括一个资源丰富的在线图书馆和基础教育天文学课程教学的交互式教育资源。之所以如此,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首先,在经费投入上,主要以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行政拨款为主。其次,其国家政府极力发挥资源提供者的作用,支持其国家资源信息中心建立了可容纳数百个教案的数字图书馆。

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共享教育资源的建设。2002年加拿大政府发起了eduSource项目,其目标是创建跨越整个加拿大的国家互联同享的学习对象库网络,开发的教育资源对所有的加拿大人开放,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积极涉入或加入这一过程,形成一种全球化趋势,中国也不例外。但整体上属于刚起步阶段,应当格外引起重视。

由发达国家的历程可知,构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府的作用首当其冲。通过政府教育部门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设立一套可行而有效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从开放、远程、多元和人本的角度考虑,利用教育云计算技术把各种各样的计算资源和应用软件通过互联网送到教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提供与教育相关的使用环境组建一个区域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通过VPN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解决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信息孤岛等问题,同时增强区域内教师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加快深层次发展的步伐。

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概况所给予的启示。

资源共享及其平台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事实表明,无论某一信息机构多么强大,其拥有的资源和全社会已有资源相比,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是所有信息机构都必须面临和解决的紧迫问题。因此,共建共享就成为必要和必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据调查,各类院校无论大小,均存在数字资源互补的需要。图书馆2.0(Lib2.0)的诞生,开创了“开源互动”为核心的“微内容,宏服务”方式。创作个体从少数转为多数,信息资源从稀缺转为富余;服务无限的宏服务导致多样化的局面。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5A”理想(即任何用户(Any user)在任何时候(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获得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的移动图书馆平台。使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资源有限及其互补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示了资源共享共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构建模式

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它的构建作一介绍和探讨,特别是构建模式。总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1.资源库内容的构建模式

⑴构建lib2.0所涉的“微内容”为专题。提供其相关历史时期电子化的地图、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图片、影像、文字材料,以及能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课件等。对于学生资源库内有全国最优秀教师的讲课,便于对比学习;动画或影像类较多;资源形式灵活、寓教于乐。

⑵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开放性好,方便用户编辑、修改,有完备的权限管理功能。

⑶分类清晰、方便检索、更新及时,能反映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以积件形式的教学资源,方便修改,便于制作适合教师自己需要的课件。

⑷建设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文本、音像等)、试题、文献资料等;二是结构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积件、网络课件、专题网站等;三是网络课程类资源,主要指通过网络展现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四是教师技能库,是指教师教学技能方法的演示资料或讲座视频;五是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2.网络构建模式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虚拟专用网络的简称。在一个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上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链接,实现在公网上传输私用数据。有效节约经费、减少重复投资,发挥各自优势、保持校本特色,增加品种、完善各类数字资源建设为构建策略,通过VPN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库共享。

3.共享构建模式

即教育云计算。其核心是虚拟应用、虚拟桌面交付基础架构和云终端接入设备。根据需要灵活地作出更改而不需要修改整个环境,提高IT系统的运营效率,更有效地管理资源,从而达到随时随地、按需提供的教育服务。服务器端的云计算是此平台的研究核心。

4.共享软件平台构建模式

⑴检索系统的开发。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检索系统应该遵守文献著录的有关标准,确保资源入库后的科学性、规范性。主要包括对馆藏非书光盘数据和网络数据库进行深度整合和综合处理,在主页上建立数据库指南,帮助读者了解使用数据库,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有效信息,优化检索质量,强化特色文献信息交流的通用性,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化提供保障。

⑵构建机构知识体系。各级各类图书馆建立自己专题教育信息资源。

⑶开发开放的系统接口,建立多个馆联盟的,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化教育信息资源体系。变孤单的机构知识系统为能被相互调用的服务,嵌入到综合化的系统环境,服务到桌面平台。

⑷构建知识讨论圈。在综合化的系统平台上构建知识讨论圈。针对读者个人知识库日志记录中未检索到的资源记录载入知识讨论圈,通过云应用技术使各级图书馆共同参与搜索资源,更新各机构知识资源库,同时同步解答到知识讨论圈。

⑸构建读者个人知识库,记录读者检索日志。

⑹机构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互动:未来的思考,问题解答,互动交流。

⑺嵌入移动短信平台,使资源变得“指”上可查、“指”上可取、“指”上可询,即Lib2.0的“宏服务”宗旨。

其他构建要素

共建共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除技术因素外,还应考虑如下要素,以发挥社会职能部门无可比拟的社会化组织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与实现共建共享的构建与作用。

⑴成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小组,解决建设此项目的专项人力。

⑵采用协议制,优化教育资源建设。首先,信息资源点击率越高或下载流量越多,表示资源的受欢迎程度越高,相应资源软件开发商的收益就越高。其次,通过点击量的多少付费于资源开发者所开发的资源,软件开发商必将主动重视资源用户的反馈意见。最后,通过点击量的反馈或评价反馈,可使资源创作者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不断修订、完善同一个资源,刺激教育信息资源供给者的创作欲望,从而形成教育信息资源高质量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⑶设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资金。

⑷教育主管部门与资源需求方的运行方式。采用共建共享中心资源库方案,教育主管部门集中拨款辖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化的高质量教育信息资源。将等额的经费转化成“教育信息使用券”即虚拟网络货币,按比例划拨到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教育信息使用券”消费教育信息资源库内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各学校上一年的信息资源消费情况,制订奖惩措施,鼓励广大用户广泛使用中心资源库的教育信息资源。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原本每年拨给各个学校5万元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现在以相等值的教育信息使用券替代,学校把这些信息使用券发给全体教师、学生,由他们使用这些资源券,自主获取区域中心资源库中信息。若某个学校用完了这5万元信息使用券,来年可追加该学校的信息使用卷(比如,追加到7万元),若某个学校没有用完这些信息使用券,则来年将减少该学校的信息使用券。如此,通过资源使用券机制达到区域内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通过教育信息使用券机制,还可避免学校擅自把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挪为他用。

结 语

综上所述,共建共享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必然,它不但可以增强信息资源投资的经济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高信息资源质量,扩大信息资源容量,防止信息资源重复建设,消灭信息资源孤岛,从而使人类社会可以最大化地生成、存储、应用已有的全部信息,创造更好更美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步伐,紧随这一潮流,做好信息的共建共享,以推动新技术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