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觅》的创作背景、素材和技法等方面入手,层层分析该作品在扬琴现代音乐创作方面的积极意义,探讨作曲家在创作此曲时所精心设计的种种特殊技法,以及该曲所展现出的突破传统审美观念的扬琴现代音乐的现代性特点。

【关键词】扬琴 觅 全音阶

《觅》,原名《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杨青教授创作于1986 年的一首扬琴作品。这部为扬琴与钢琴、手鼓创作的现代扬琴作品,运用了全音阶为创作素材,其中所涉及到的旋律旋法、和声、音程和技法等等,在当时的扬琴作品创作中极具开创意义,是一首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当代扬琴作品,并且突破了传统扬琴音乐“四平八稳”的音乐审美观念。笔者从该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创作素材、技法运用等方面进行层层分析,以反映其曲所蕴含的“现代性”音乐特征。创作背景与曲名释义

1.作者简介

杨青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他17岁进入湖南衡阳市歌剧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78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胡登跳、江明惇、桑桐、陈铭志、刘福安等教授。多年来杨青为民族器乐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尤其致力于民族器乐与交响乐结合。

2.创作缘由

杨青于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他在此结识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扬琴教师,著名扬琴演奏家李玲玲。李氏委托杨青为扬琴这件乐器创作的不少极具特色的乐曲,如《声声慢》和《觅》便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觅》是李玲玲于1986年4月委托杨青专为扬琴创作的现代扬琴作品,并于1988年8月在北京首演。

3.曲名释义

目前,国内学界对《觅》的曲意解说有很多,而内容也各有不同。李玲玲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述,“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意境的寻觅”及“从自然中寻觅人生的情趣”是比较符合《觅》的内容与精神的。另外,李玲玲还表示,《觅》这部作品最初为《澹》,“澹”的意思为澹然,与明代琴家徐上瀛在其古琴名著《谿山琴况》中所述之“澹”有意境相通之妙。徐上瀛在“二十四况”之“第六况”中,论及“澹”的音乐有如清泉、白石、皓月、疏风,可让听者游思缥缈,使不正当的心情与想法都消逝,还说明“澹”是雅及淳趣之内涵,这就是该曲的精神所在。

曲体素材与技巧诠释

《觅》是一首具有创新精神的扬琴作品,尤其运用全音阶为旋律、音程等方面的创作素材,是扬琴作品中的一大突破。在旋法方面,采用全音阶的旋律线极具现代感;在技巧方面,则大量运用揉弦、滑拨、击板等技巧,这些对扬琴作品而言皆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1.曲式架构

《觅》为有散板乐段的再现三部曲式。其中A乐段与B乐段的行板段又是一个含有再现的三段体(a+b+a')。B乐段的稍快板段则是含有一样音乐材料的二段体(a+a')。A'乐段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乐段(过渡+b+a'+尾声)。A乐段共78小节;B乐段可再划分为行板段及稍快板段,共51小节;A'乐段共46小节。散板乐段的速度自由;A乐段及A'乐段的速度为快板;B乐段的行板段,速度为行板;B乐段的稍快板段,速度为稍快板。A乐段及A'乐段的拍号为2/4;B乐段的行板段,拍号为4/4;B乐段的稍快板段,拍号则为3/4。散板乐段及B乐段皆围绕着A音进行,而A乐段及A'乐段则围绕着G音进行。

2.创作素材

《觅》运用全音阶创作素材。此曲中包含了两种全音阶,第一种为包含C,连续上行的大二度的全音阶,称为第一组全音阶(谱例1);包含升C,连续上行大二度的全音阶,称为第二组全音阶(谱例2)。两组全音阶记写方法不拘一格,皆视方便而定。

谱例1 第一组全音阶

谱例2 第二组全音阶

《觅》虽然以全音阶为主要创作素材,但是在乐曲的过渡段落,常出现半音阶,以配合音乐情绪的转折。本曲在全音阶的上下结合方面,在上下声部分别安排不同的全音阶,来让乐曲的色彩更为丰富。

在全音阶上下与前后结合方面,第9-11小节的上声部交错运用第一组全音阶与第二组全音阶;下声部每拍的后半拍,则交错运用第二组全音阶与第一组全音阶。上下声部结合时,构成音阶的交错运用。另外,上下声部前后结合还构成了一个下行的半音阶。

3.旋法

《觅》的旋律发展手法,非常多样,且独树一帜,皆具创新意义。如第3-7小节,上声部直接运用第二组全音阶(实际音高为f2-g2-a2-b2-#c3-be3-f3-g3)为乐曲的主题旋律。(谱例3)

《觅》的第二种旋律发展方法为,把全音阶打散后再按照顺序分散安排到由调性音构成的节奏中。如第18-21小节,把第一组全音阶的上行音高(d1-e1-#f1-#g1)分散安排到围绕着调性音Sol音的8分音符节奏中。《觅》的第三种旋律发展方法为,以三度叠置的增五度和弦方式,表现出全音阶。如散板乐段中,作曲家运用第二组全音阶的基数音(#Do-Fa-La)与偶数音(#Re-Sol-Si)所构成的增五度和弦,以连续转位及交替的方式来表现出全音阶。

《觅》的第三种旋律发展方法为,以全音阶为素材设计出具有明确旋律线条的主题旋律。如行板段第 80-82 小节,就是一句具有起承转合结构的主题旋律。

4.技巧

在扬琴技巧方面,《觅》运用大量的揉弦、滑拨与击板技巧,对扬琴而言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所谓揉弦,是击弦后,在琴码的另一方用另只手的中指、无名指为支点揉动琴弦,发出波浪吟颤的余音。揉弦技巧的运用,改变扬琴的音腔变化,使扬琴的直音特性获得改善。扬琴的揉弦技巧,大量运用在传统东北扬琴作品中,使作品刚柔相济、韵味浓郁。揉弦技巧一般运用在表现委婉、哀伤、思念等情绪的传统扬琴作品中。

现代扬琴作品运用揉弦技巧的目的,在于表现一种情景或意境,较常运用在乐曲的散板乐段或速度较自由的段落中。如谭盾创作的二胡与扬琴二重奏《双阕》,在散板乐段运用揉弦,表现远古时期先民们在荒寂的山林中,狩猎追捕野兽的神秘情景。许学东创作的《秋·梦·藕》,第三乐章《藕》第 2 小节与第 4 小节的两个揉弦,则表现出一股神秘深邃的意境。

揉弦技巧是《觅》主要的特征技巧之一,在于表现一股对人生寻觅的意境,如乐曲一开始的三个吟音,表露无遗地表现了乐曲深邃、神秘的寻觅意境。(谱例4)

谱例4

第 129 小节的滑拨技巧亦是《觅》的一大创新。以往对滑拨技巧的运用,主要以固定滑拨为主,即在一定的音高范围内进行滑拨。但是《觅》第129小节的滑拨技巧,则是对整台扬琴进行大幅度的滑拨,乐谱并没有限制音高,可以随着演奏的即兴功力,随意地滑拨。

击板技巧,即利用琴竹敲击扬琴的盖板,发出类似于打击的音色。《觅》击板技巧的运用,在于凸显节奏的变化,并与手鼓相互呼应,构成彼此彼落、相映成趣的效果,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相互竞逐,对人生寻觅的意境。因此,笔者认为《觅》在扬琴技巧方面,运用大量的揉弦、滑拨与击板技巧,这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

结 语

笔者认为,在演奏与诠释方面,《觅》的本质与内涵基于“澹”的美学观;在演奏方面,多用二位音与左竹法。无论在素材、旋法、节奏、音程、技巧、诠释等方面,都体现一种传统精髓与现代主义创新完美结合的精神,这正是此作品能够成为当代经典扬琴作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扬琴演奏曲集[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2]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教程及乐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