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诸多影响英汉翻译的因素中厘清主次,确定了在对翻译源语言的理解的前提下,决定翻译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母语表达能力。母语表达能力则由准确性、得体性和优雅性构成,三个方面均会在不同程度对英汉翻译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对英语专业学生母语能力与英汉翻译水平的调查,文章认为母语能力与英汉翻译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正比例关系。

【关键词】母语能力 英汉翻译 模变关系

翻译能力一直是翻译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中西方学者提出的各种翻译能力模式中,语言能力都是翻译能力构成的一个必须成分(马会娟2009)。国内诸多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虽然都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似乎不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之内,因此翻译专业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上,而母语——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一直被忽视。

语言能力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Bachman(1990)认为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Cao(1996)在Bachman(1990)的语言交际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翻译的语言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语法能力、篇章能力、言语之外的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结合我国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准则,我们认为英汉翻译能力应该包括:能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准确理解源语言,即“信”,对应语言能力中的语法能力;策略得当,分寸准确,这是翻译标准的把握问题,即“达”,对应语言能力中的语法能力和篇章能力;译文的文体适宜,表达丰富,语言质量高,这是语言的表达力问题,即“雅”,对应语言能力中的言语之外的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

语言能力在以上三个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的定义中有两点重要信息:

1.形成语言能力的认知机制,语言能力指一个人头脑中已经内化的某种语言的语法;语言能力是人们头脑中内在的语法知识。

2.语言能力中包含直觉或语感,母语使用者具有一种以直觉方式发挥作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有关该语言基本系统的知识;语言能力以理想的语言使用者的语感为标准。(徐烈炯1988)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语言能力体现在对翻译源语言的准确理解,这个理解不一定以严格的文字形式体现,而是存在于翻译者大脑中的认知机制,正如很多人能读懂一篇外语文章,却不一定能准确将其用源语言或目标语复述出来一样。同时,语言能力在翻译成目标语过程中也很重要,当翻译者理解了源语言后,想将其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则需具有目标语使用者的语感。而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在英汉翻译中自然就是指汉语能力,对于我国翻译工作者来说,就是母语能力。

母语能力与英汉翻译的关系

根据我们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英汉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源语言,即英语的理解分析阶段;对英语和汉语的对比分析阶段,包括语言之外的文化对比;用目标语,即汉语的表达阶段。而母语能力在这三个阶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对英语的理解分析阶段,这个阶段需要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而英语学习也需要较高的汉语能力。无论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经验派教学理论还是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认知派教学理论,他们都认为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派的语法翻译法主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新知识,认为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广为利用。排斥母语的经验派的听说法,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习惯,学习英语就是要养成独立于汉语的一套新的语言习惯。对比分析理论也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母语和目的语种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学习者就容易学会,不同或差异较大的部分,学习者就难以掌握。虽然这种理论后来遭到了批判,但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确不容忽视。随着认知科学以及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人们说的每一个句子几乎都是新的,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必然成为新学知识的参照,所以在英语学习中抛开母语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对比分析阶段。没有较高的母语水平显然无法进行充分的比较,中国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已经有了一套汉语规则。在学习新的语言材料,表达新的意义时,常依赖于母语的规则知识。因此,英语学习往往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前提。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翻译英语,翻译者首先都要学会用外语去思维,也就是逐渐摆脱母语思维的负迁移。但是英汉翻译又不完全相同于英语学习,它还需要用汉语表达出来,因此,摆脱母语思维,包括母语表达习惯的限制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不仅要做到用英语思维,还要知道怎么做到的。正如理解“love me, love my dog.”这句英语谚语一样,翻译者不仅仅要知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这层意思,同时也需要知道汉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才是导致这种表达差异的原因。

最后是汉语表达阶段。很多翻译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英语,也能够对比出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甚至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但是在翻译成汉语时,表达却受限,要么翻译成欧化句式,如:

(1)原文: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原译文:那儿有一本书在桌子上。(来自学生作业,下同。)

改正译文:桌子上有本书。(来自教师的批改,下同。)

(2)原文:This is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原译文:这就是那只猫,吃了一只吃了麦芽的老鼠,麦芽是放在杰克造的房子里的。

改正译文:杰克放在他造的房子里的麦芽被一只老鼠吃了,而这只猫吃了那只老鼠。

要么是直译出来,如:

(3)原文:Love me, love my dog.

原译文: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改正后译文:爱屋及乌。

(4)原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原译文:这是公认的知识,那就是凡是有钱的单身男人,如果有钱,都有找一个妻子的想法。

改正后译文:有一条公认的道理,那就是,凡是有钱的男人都想找一个妻子。

从以上的学生作业中原译文看,学生们都能够准确理解英文,英文词汇和语法结构也都没问题,但是在汉语表达上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换言之,是学生的母语能力不足导致的。

母语能力在英汉翻译效果中的模变关系

英汉翻译者在具备翻译过程中前两个阶段的能力之后,可以说具备了翻译能力,做到了翻译原则中的“信”和“达”,但是翻译效果,即“雅”这部分则取决于翻译者的母语能力。

1.对翻译者汉英两种语言能力的调查

根据我们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假设,我们对西安翻译学院150名学生(全部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且成绩相当者)进行了三项测试,第一项测试为汉语写作测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命题作文,由中文老师评判出成绩;第二项测试为8段英汉翻译测试,每段约100字;第三项测试是将第二项英汉翻译测试试题改成可供选择的测试,由我们提供翻译结果,被试者选出他们认为翻译得最为恰当的一项。

第一项汉语写作测试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档,其中优秀15%,良好25%,及格45%,不及格15%。第二项英汉翻译测试结果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档,其中优秀10%,良好30%,及格40%,不及格20%。第三项英汉翻译选择测试,全部都是优秀。

2.母语能力在英汉翻译效果中的模变关系

根据对西安翻译学院学生测试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英汉翻译测试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无论汉语写作水平高低,在英汉翻译选择测试中表现都一致。这说明以汉语作为母语的翻译者在认知汉语时具有相同的水平,但是在表达上却有差异,而在表达的水平差异与英汉翻译的水平成正比关系。

因此,我们这里说的母语能力不是指儿童习得母语之后具有的语感,即能够辨别哪些音是母语中有的,哪些不是母语语音;能够按照母语词汇构造方式合成新词,识别新词;能够判断哪些是合乎母语语法的句子,哪些不合乎母语语法等能力。这里说的母语能力则是使用母语高级阶段的能力包含语法能力、词汇能力、篇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文化背景知识等。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一个例子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英汉翻译的三个阶段对比如下:

(5)原文:The international visitor, then, would see Thanksgiving as a day when the American family renews its gratitude for freedom to live and worship in accordance with individual conviction gives thanks to God for abundant blessings and finds fulfillment by sharing its bounty.(英汉翻译测试试题之一,选自《综合英语教程(三)》第193页)

及格组同学翻译结果:国际游客们于是认识到感恩节这天,美国家庭再次为自由的生活和崇拜表示感谢,同时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共同享受上帝的大度。

第一阶段,对英文的理解阶段,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层,在没有任何生词的情况下,学生们都可以把本句的结构分析清楚,意思自己能够清楚。

第二阶段,英汉对比并转化语码阶段。这时,学生的母语水平已经开始起作用了,即词汇量决定了英汉翻译过程中词汇、短语的选择,原文复杂的结构如何拆解成母语中合适的结构。

良好组同学翻译结果:国外的游客会看到,感恩节这天,美国的家庭为能按个人的信仰和崇拜自由地生活而感激,感谢上帝的恩赐并通过共同享受上帝的慷慨而完成做人的本分。

第三阶段,汉语表达阶段。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如何用汉语准确、有效地表达出来,这是汉语能力决定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翻译成汉语的句子读起来要使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觉得流畅,不生硬。

优秀组同学翻译结果:国外的游客这时会看到,感恩节这天,美国的家庭再次对上帝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上帝赐予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崇拜而自由地生活,感谢上帝的慷慨分享与丰厚的恩赐,使得他们成为完人。

学生的母语能力在语法、词汇和语篇能力方面对学生的英汉翻译效果都有影响,要想提高学生英汉翻译的水平不仅要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还要对学生母语能力进行实时观察、控制以及提高。母语词汇的贫乏同样会直接影响英汉翻译的效果,可见不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不能译出准确的英语,更不用说译得“雅”了。

结论

我们认为,母语能力在英汉翻译效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母语能力与英汉翻译效果成正比关系,即母语能力较高者英汉翻译效果较好,母语能力较低者英汉翻译效果较差。母语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英汉翻译效果产生影响:

1.母语能力是语言能力的表现之一,母语能力高低反映了语言能力的高低;外语能力也是语言能力之一,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外语能力的高低。

2.翻译实践的三个阶段,即源语言的理解分析、语言对比分析和目标语表达这三个阶段都客观上要求了母语能力。英汉不仅要避免对固定短语的逐字理解性翻译和对英汉不同句法结构的盲目对应,还要突出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再现源文本的语言功能。英汉翻译中的对比分析从词句的层面上升到了语篇及其功能的层面上。虽然母语在英汉翻译中不再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拐杖,但其作用和地位并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被强化,因为跨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对汉语运用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无论是理解汉语原文,还是使用汉语传译原文内容,译者都必须把汉语表述的语境和目的考虑进去。

遗憾的是,英汉翻译中的母语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进入大学学习翻译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应的课程能够训练并提升母语能力,翻译课的任务停留在对源语言的理解分析阶段,这也是我们认为导致英汉翻译水平难以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 Mark&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Manchester,UK:St.JeromePublishing,1997.

[2]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莱昂斯、约翰·诺姆·乔姆斯基(杨光慈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衡仁权.国外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目标语和母语的使用研究述评叫[J].外语界,2004(6).

[5]曹瑞明.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外语教学,2006,(3).

[6]孙其标.母语水平与外语翻译能力的相关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武竞,康振国.浅析母语水平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8).

[8]王燕,谷秋语.汉语能力对英汉翻译学习影响的探索性研究[J].校园英语,2012(20).

[9]杨晓荣.汉译英能力解析[J].中国翻译,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