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麦积山现存的北朝窟龛中占绝对多数的塑像,承继了民族雕塑艺术的传统风格,具有世俗化特征,基本上能显现出纯粹的民族精神和面貌,很少显现出异国情调和气氛。这一点在供养人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的艺术家们在面对这样一种外来的佛教形式和内容,是以本民族传统的造型手法和技术经验为基础,并以本民族的现实形象为依据,通过对造像的容貌、体型、服饰、及情态等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画出了被广大信众所喜爱的佛的形象。这也正是佛教世俗化特征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 北朝时期 供养人像像 服饰艺术 世俗化

麦积山石窟概况

麦积山石窟,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古称秦州)东南约四十五公里秦岭山脉西段的丛山环抱中,它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也是出入四川的蜀道与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在众多的石窟艺术遗迹中,较之其他石窟,麦积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是魏晋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内附的重要居住地之一自有其独特之处。

麦积山自姚秦(约四世纪)凿山而修①。始有千龛万像之胜境,之后造像多毁于北魏太武帝灭法,现存遗迹均造于文成帝复法之后。石窟开凿依山体西、南、东三面而建,南崖石窟因历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滑坡,损毁严重,现今窟群主要集中在西崖和东崖,西崖石窟较多,而且开凿时间较早,东崖窟龛相对较少,开凿时间也多晚于西崖,洞窟之间以栈道连通,最高处离地面七八十米,麦积山现有石窟221个,各种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②,分别为后秦(或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开凿或修缮。其中尤以泥塑及石胎泥塑闻名,塑像除部分为隋唐窟或宋代重修外,大多建于北朝时期,其中的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素有“北朝雕塑陈列馆”之誉。阎文儒先生在其《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期及题材》中写道:“根据窟室题记,……山寺最繁荣期,还应是北魏后期、西魏、北周的时代……今麦积山上七佛阁,以及其他四十多个北周到隋时所开凿的窟龛,成为麦积山石窟群中,甚至是玉门关以东全国各石窟群中北周时开窟最多的一处。如果加上北魏、西魏前后开造的三十多个窟龛,一共就是七、八十所。因而这时就完全可以说是麦积山石窟群开窟造像最繁荣的一个阶段了。”③

供养人像的服饰艺术特点

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中供养人像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之同时期中国北方石窟寺中的供养人像更加丰富。主要有彩绘、影塑和泥塑三种样式,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其中泥塑造像是麦积山石窟造像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与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中国著名石窟寺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中出现了很多非常精彩、生动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供养人像。我们通过这些供养人像的服饰的种类及其演变就能够看出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不断加快,中原地区宽敞舒适的汉装与北方游牧民族短窄紧凑的胡服相互吸收和融合,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样式的汉化服饰(如图1.1-图1.4)。综合麦积山北朝供养人像服饰材料,可以看出男子服饰方面,北朝早期主要以胡服为主,头戴颈后垂有披幅的帽子,上穿齐膝的交领窄袖束腰袍,下穿缚口长裤,脚穿靴。北魏中期前后的首服以笼冠、小冠、合欢帽和巾帻为主,有的上身穿内夹襦,外穿交领宽袖短袍,下着裙,脚穿尖头履;有的上身内穿短衫,外穿对襟宽袖长袍,下着长裙,腰束帛带,打结后分两缕下垂至膝(76、93窟)。北魏晚期至西魏阶段,首服以笼冠、纱帽、小冠或远游冠为主,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腰束带,脚蹬圆头履。有的内着圆领窄袖袍,外穿裲裆衫;有的扎头巾,上穿交领中袖束腰袄,下穿缚口长裤,脚穿尖头履;有的则身穿胡服,索头辫发,外穿裘领窄袖长袍,颈下方及左腹部分别嵌有衣带用以扎束袍服,下穿宽口裤,脚穿尖头履(123窟),……北周时期首服以纱帽、介帻为主,上穿圆领窄袖、翻领窄袖或交领宽袖长袍,下着缚口裤或长裙,腰部多束革带,脚穿高靴或高履。女子服饰北魏早期情况不详,北魏中期有的大致同男子,头戴笼冠或合欢帽,上身内穿圆领夹襦,外穿右衽长袍,袖口较宽,下着长裙(80、76、93窟);有的束发高髻,上身内穿夹襦,外穿右衽中袖齐膝长袍,下着曳地长裙(76、163、21窟);有的束发高髻或戴小冠,上身内穿圆领襦,外穿右衽中袖齐膝袍或对襟中袖长袍,下着长裙(93窟)。北魏晚期的女性少数戴笼冠(142窟),多数则束各种发髻,类型丰富,如侧髻、螺髻和丫髻等(131、126、161窟)。上身内穿夹襦,外穿对襟中袖齐膝长袍,帔帛交于胸前,下着曳地长裙。西魏阶段女性形象更为清秀苗条,有的头戴方冠或高冠(127、160窟);有的束侧髻,双丫髻、单鬟髻等(127、123窟),上穿交领长袖衫,下穿齐胸曳地长裙,脚蹬鞋履,样式呈多样化,有方头、圆头、尖头、云头等(160、140、127窟)。北周时期的女性束高发髻、丫髻或戴纱帽,身穿交领宽袖长袍,下着曳地长裙,裙带于腰间打结分两股下垂,脚蹬高头履(26、4窟)。”④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第123窟童男童女的形象(如图1.5、图1.6)。其造型概括简练,神情淳朴自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这也是麦积山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供养人塑像,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男童头戴毡帽,身着很有特色的当地少数民族服装,窄袖、圆领长袍,足穿圆头毡靴,笼袖而立于左壁前部,体态健美,面相浑圆俊美,前额饱满,两颊较瘦,浓眉向两鬓高高扬起,眯缝着双眼向前平视,嘴角微微翘起,笑意盎然,一幅憨厚淳朴的当地农家少年的形象。与之相对的是一个童女塑像,她侍立于右壁前部。身材窈窕,面容秀丽,充满童稚。头部发丝清晰,绾成环形发髻偏向两边。由此而知她已至及笄之年。眼睛微闭,眉毛弯曲,嘴角内收,双唇半启,露出甜蜜的笑容,身穿圆领宽袖衫,穿长裙,裙摆落地呈喇叭形,露出鞋尖,一手下垂,一手提带,姿态生动自然,是一个典型的当地农村小女孩的模样。作者以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生动、细致、准确的语言形式表现出童女天真烂漫的形象特征。女童塑像尤其为历代名家所称赞。王朝闻先生也曾对这一对童男童女像有过很高的评价:“不能忘怀的第一二三号石窟”里那一对供养童男童女,也许因为它更不受既成规格的拘束,更便于发挥创造性吧,形象具有更充分的人的实感,虽然他们像侍者一样分立在佛的左右侧,因为本身很吸引人,仍不完全依附佛的存在而存在。造型洗练、单纯,脸型端丽和体态健美的这两个少年,绝不只表现了他们在佛前的虔诚,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那个童女。那种庄重的娇美的愉快的神态很可爱。她稚气、乐天、淳朴。这是泥塑的,但能够使人忘记是在看泥塑,仿佛是面对着一个活的人。我们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她,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她。或在人们的思想中闪现过这样的形象,可是在造型艺术上,难得看到像这样夸张而又确实的描写。一千三四百年前出现了这样具有高度写实性而又不是机械地模仿活人的形象,那些不知名的艺术家的创造才能是惊人的。”④

结语

在麦积山现存的北朝窟龛中占绝对多数的塑像,承继了民族雕塑艺术的传统风格,它所表现出具有世俗化特征的形象,基本上能显现出纯粹的民族精神和面貌,很少显现出异国情调和气氛。这一点在供养人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的艺术家们在面对这样一种外来的佛教形式和内容,是以本民族传统的造型手法和技术经验为基础,并以本民族的现实形象为依据,通过对造像的容貌、体型、服饰及情态等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画出了为广大信众所喜爱的佛的形象。正如史岩先生所说:“纵观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它在北朝前期的艰苦创造,在中国雕塑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一页。它为中原地区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使北朝后期的佛教雕塑放出灿烂的光辉。它曾成为艺术领导中心,不断影响着附近地区。……”⑤这也正是佛教世俗化特征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在麦积崖的开创年代的问题上许多研究专家一直存在分歧,被大多数专家所认可的观点认为麦积山石窟并非后秦而是北魏一统北方后之作,其渊源受平成云冈影响。创建的具体年代参见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②经过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1999至2004年五年多的努力,得出此数据.

③阎文儒.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期及题材[M].麦积山石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10.

④孙晓峰.麦积山石窟北朝供养人调查[M].麦积山石窟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74-198.

⑤王朝闻.麦积山石窟艺术[M].麦积山石窟资料汇编,麦积山艺术研究会内部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