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型范式初探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室 金燕南
发布时间:2014-01-22 16:57:20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目前我国各地的音乐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基本以较为浅易并富有童趣的交响乐以及歌曲为主要学习材料。低年级孩子的心智水平特点,决定了这个年龄段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以外在性肢体参与的音乐活动与听觉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要学习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听赏、律动、表演、听辨、哼唱主题为具体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主动聆听积极感受并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初步的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增加学生音乐听赏的储备和积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一、基本原则把握
首先笔者认为优质的低年级欣赏课,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听觉为主。本课型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听”是本课型也是重要的形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作为一门学科,音乐听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得到体现,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需要在听的过程中获得。
2.活动为形。这一特征是由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决定的,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较差,单纯地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描述音乐的美显然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孩子往往不知所云,很快分散了注意力。因此以活动为抓手,采用图谱、动作参与、哼唱或者是说唱节奏参与等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与音乐特点完全贴合的各类听赏活动在低年级的听赏教学中尤为重要。
3.音乐为本。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童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活动是否必须依托对音乐的听觉才能进行、是否通过活动增加了对音乐本体的感受,促使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加深直接体验,对音乐主题旋律的有所记忆等。
二、明晰课型流程
1.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我们说导入是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音乐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不是非常严密地以环环相扣的形式存在,所以,设计导入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年龄特点的手法,对已有的音乐经验和记忆加以唤起,突出低年级的童趣,融入童谣谜语、复习歌曲律动等都是比较好的方法。“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使得学生精神集中,积极投入愉悦的欣赏,这个开头尤其重要。在本节点中,教师还应初步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积极的思考和交流,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唤起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渴望。
2.初步聆听,感受体验,自由表达。在这个环节中,一切都以“听”为中心。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本环节中,学生通过认真聆听音乐对作品所呈现的音乐要素产生印象。初步感受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则需筛选合适的音响的不同版本,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审美价值的欣赏作品。初步聆听一般采用最能体现歌(乐)曲音乐特征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形成一定的印象,体量大的作品不宜在低年级完整地初听。聆听之前的问题驱动也是需要注意的,尽量避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听,长篇大段地听。
3.分段听赏,参与活动,加深音乐体验。在低年级阶段,对篇幅较长体量过大的一些作品不建议以总——分——总方式进行听赏,而是提倡教师以段落为单位,根据段落的情绪变化和音乐表现的不同特性,设计相应的活动。学生则可通过肢体表达,跟随教师律动等方式对音乐主题进行进一步的聆听。甚至还可以用哼唱、打击乐器伴奏以及其他形式的音乐活动多方面入手熟悉并记忆音乐主题,聆听乐器音色,形成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每一个段落的呈现需要时间给学生充分聆听,才能形成印象。
4.完整欣赏并进行对应活动。本环节既是给学生以音乐的全貌,让孩子在用自己的手、口、声等多重器官直接加入到音乐的变化和旋律的进行中去,从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体会,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指导效果的反馈,实施中教师只需适度加以提醒点拨,要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听和动。
5.评价总结。本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起到总结评价和发散延伸的作用。教师应通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而学生则充分聆听相关音乐作品,在对比中加深对音乐作品风格及表现要素的掌握。调动已有经验,并更深入地感受作品,自主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姊妹艺术进行延伸与拓展积累深化。教师要注意适时及时地启发、点拨与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归纳审美感受,上升为审美经验,以期到高中时能形成鉴赏评价。
三、掌握实施要点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只需要孩子知道“是什么”,重在感受,不对许多专业知识和概念加以解说。也因此,在这个年龄段需要更为精美的欣赏材料,让孩子获得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良好感知和美好印象;精巧有趣的音乐活动设计,让低龄段的儿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音乐为本,设计精准。教师在导入情境、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方式等多个环节,都要从音乐本身角度出发,尽量把问题涉及的指向针对音乐本身,避免非听觉体验的时间过长。更要避免大量地使用教师本身的间接经验,用语言的解释代替听觉体验。
2.发展直觉,感受在先。优秀的音乐欣赏者都是拥有敏锐的音乐直觉,音乐学习对于儿童应该是感知在先,在感知中发展儿童的音乐直觉。正如奥尔夫所说,“原本性的音乐是与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许多时候,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通过“嗟叹”与“手舞足蹈”表现出来的。我们不妨利用噪音游戏、动作探索游戏挖掘儿童的音乐潜能与敏锐的音乐直觉;利用模仿和问答式的短小童谣的歌唱,利用由三四个音构成的短小歌曲的歌唱,利用无节奏或有节奏动作的表演与音乐游戏,小心地保护儿童的音乐直觉,利用即兴的表演强化、发展儿童的音乐直觉。这些都可以结合教材进行不同的设计。
3.注重体验,呵护个性。我们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鼓励学生表达见解,特别要提出的是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保护欣赏音乐中的个性体验,不求答案的统一,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这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决定的。本课型特别注重体验,特别是保护个体音乐感受的独特性。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提供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欣赏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音乐欣赏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的创造性表现,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培养总体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力。
4.丰富活动,多元参与。在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方式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促进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是本课型设计的核心理念。在节点三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音乐出发, 根据音乐呈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音乐特征,设计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点拨、启发学生更充分更直接也更细致地感受音乐。动作设计要尽量避免在固定节拍的拍点上机械重复,表面上热闹,而教学效果甚微。教师的律动设计与音乐旋律,乐句分割,情绪转换要极度贴切合适。
四、设计有效活动
活动设计是音乐欣赏课的灵魂,有效的设计活动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音乐要素更为敏感,现介绍几种有效的活动设计方法:
1.固定动作参与聆听音乐。在欣赏一些节拍较规整、节奏感强的乐曲时,可设计一些固定的动作,如与表现音乐、感受乐曲节奏与节拍的动作。或有规律地随着音乐左右摆动身体或手臂,或随着音乐节拍拍手或走踏步,加深学生对恒拍的感受。
2.图谱演示参与聆听音乐。利用通感的原理,抓住音乐最具特点的表现部分设计简单易懂又十分有趣的图形谱,既避免了专业技能过于枯燥的积累前提,又完成了音乐与符号之间的简单转换,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好的方式。
3.自由表演参与表现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一般会选一些音乐形象特点鲜明,或有一定情节性的欣赏曲,在欣赏这类乐曲时,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参与表现音乐。教师要注意对表演的音乐性的评价。
4.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在《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一条是:“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音乐欣赏中应尽可让学生多认识这些乐器,听辨其音色,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既能让学生听辨乐曲中乐器的音色,还能让学生掌握其演奏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参与音乐表现的方式。但同时要注意,动作参与表现音乐只是欣赏音乐的辅助手段,欣赏教学的中心点还是“听”,不能因为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辅助形式”而忽视了“倾听音乐”。
音乐欣赏是个体通过听觉积极地感受音乐和独自体会音乐内涵的心路历程,而音乐欣赏教学的要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在积极而良好地感知音乐音响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发展对音乐的想象力,激发审美兴趣。只有在音乐欣赏中重视对音乐音响本身的听觉感知,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培养音乐思维,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