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技巧五花八门,名家的教育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可谓是异彩纷呈,笔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于学习和实践当中,建立了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即小学数学教学要植根于学生生活,向学生的生活回归,让师生能一同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一、回归生活,感悟数学的理论探究

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一个“三五一十五难不难”的视频:一个小女孩在成人的要求下去背乘法口诀,可是每到“三五一十五”的时候,小女孩都会背成“三五三十五”。一段五分钟左右的视频中,小女孩在经过多次重复之后,才勉强背出了“三五一十五”,但其中小女孩表现出的多次错误及“哭诉”,让观看者笑中有泪,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多次看了这段视频后想到的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乘法口诀看似有章可循,但在小学生的思想里却只可能是机械记忆,因为他们在记忆过程中根本难以产生逻辑推理的过程。我们并不希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完全被机械、枯燥的数字与图形所绑架,作为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如同树苗的成长一样,能够立根于肥沃的生活土壤当中。

应当说打这样的比方、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根据原有的经验基础来进行主动建构的。那小学生的数学经验来自哪里呢?我们希望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又或者来自于我们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的一种生活的情境。因此,就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而言,是离不开生活这个要素的,小学数学学习,更应当基于生活的数学学习。那么,就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于生活当中去感悟数学吧!

二、回归生活,感悟数学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统计知识的学习(柱形图)。

小学数学教学可依托的生活不仅是成人世界中的生活,更是儿童的生活,如统计知识的学习。

统计在小学可以学吗?这曾经是统计知识进入小学数学教材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原因在于我们所能听到的公开课中,我们所能学习到的小学数学专业杂志中,虽有良好的范例,却也存在一些认识不到位、处理不精致的地方。在此,笔者愿意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实践呈现出来,供大家批评。笔者的设计是,从小学生的生活中提取了一些片段,如小学生都会喜欢动画片中的一些人物,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形象等,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类生活的学习情境:提前每人发一个同样形状的小木块。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包含该动画片中的各个形象的视频,同时各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但不要与别人交流);然后在讲台上列出不同形象的名称,喜欢相应形象的学生将木块放在相应名称后面,结果就出现了高低不同的木柱;第三步,笔者将木柱的结果画在黑板上,于是就出现表示讲台的水平直线上木柱高度不同的情形;最后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加工,于是就形成了表示统计结果的柱形图。

在这个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情境,从情境中生成的统计结果(木柱高度),从统计结果中呈现出来的高度差异,从实物高度差异生成的图形表示,从图形表示生成的统计图。显然,这个过程中,起点是学生的生活,而终点则是学习的数学。反思这段教学设计,我们正是瞄准统计中柱形图的形象,然后巧妙地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当我们将回归的终点作为数学学习的起点并再出发时,学生体验的就是一段数学学习之旅。

三、回归生活,体验数学的“近看远瞩”

在笔者看来,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照耀之下,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着近看与远瞩两个问题。

说近看,是因为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还没有将数学与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或者说我们还没有更好的数学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尤其是适合小学数学学习的因素,也没有更好的思维引导数学去回归生活,尤其是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这种生活与数学的脱节使得回归生活、感悟数学成为虽有价值、却有难度的努力过程。

说远瞩,是因为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这是由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决定的,只有从生活中引入一些有价值的例子,只有从数学中去发现生活的影子,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有一个形象的对象可供加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假如学生的数学学习对象完全是抽象的符号的话,那是不利于持久的数学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