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教育现状,很多学校在高度热情中投入了课改,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结果多数无功(迷茫)而返。作为从教者,我们会本能地思索失败的原因,质疑为什么好思路干不成好事情。纵观诸多因素,现就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整理如下:

一、从教育行政管理层面看

1.工作作风上有浮华延伸之势,部分人高高在上,非威逼即利诱,否则无计可施。官僚习性蔓延,不愿走近群众,和大家一道发现、解决问题。人事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分配迟缓,功利性的乱作为和浮夸风时有出现,致使业绩空心化、民心涣散化。2.工作方式简单化,要么管而不放,要么放而不管,调研不实,统筹缺乏。3.理念激进而行为保守,整天喊着素质教育、学生为主,可是出于成绩和升学率的考虑,实行的却是严严实实的封闭。4.具体工作实施缺乏论证,如量化、绩效、集体备课的实施,本意是体现公平,多劳多得,发挥集体智慧,可多数实施效果却恰恰相反,由于体制不健全,操作主观化,导致公正丧失,协作空泛。教育行政管理的滞后已影响到教育、教改的发展。

二、从教改的实施过程来看

1.对教育现状分析不到位,以致问题的焦点不明确,后续工作方向不清晰。2.教改理念的形成缺乏甄别、论证,机械引用,针对性不强,且对新理念和传统理念的关系处理不妥,不能博采众长。理念导向不明或与现实无法结合,实践者就不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尝试和探究中。3.从实施的过程来看,缺乏应有的预设和规划,缺乏实施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规范方案,可操作性差,包容性不够,行为不规范,机制不健全,评估不科学。如为了短期效应,忽视了师生的适应过程,行政化、功利性、一刀切来推进,其结果会如何呢?指挥棒在个别人手中,实践者只能按部就班,程式化完成任务,体验者的自主性必然受限,尝试的信息交流必然失效,资源必然得不到整合。

为克服以上弊端,我觉得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各部门要形成预案,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全程监督,形成完整的引导、监督、评估体系。让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不再是个别人、个别部门的事情,杜绝水桶效应的出现。力争实现校园中思考多了,讨论多了,体验真了,思想活了,态度正了,书声多了,笑声多了,气氛浓了的大好局面。2.实现常规教学与新理念、新实践的分离——渗透——整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找困惑、寻理念的空间,让师生为课改蓄积力量,坚定决心。渗透过程能给师生留有搞尝试、搞创新、树典型、搞交流、出精华的机会。分离和渗透工作做到位了,整合就能自然地走上轨道,量变自然就发展到了质变,新教法能自觉取代传统教法。3.在整个课改中,应实现交叉管理,让一线课改者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同时应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总之,我觉得在课改中应将重心下移,实现人人想参与、人人能参与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才能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盲从惰性和躲避厌烦心理,进而形成其责任感和紧迫感。魏文侯曾说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改的关键是要找到这张皮。

三、从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来看

很多教师对所任学科的课标了解不深,理解不透,导致目标不清,学科特点把握不准,教学设计放不开手脚。本人觉得要设计好一节课:1.必须明白以下问题:你的目标是什么?培养何种能力?通过怎样的过程?应用什么材料和措施?知识的外延有多大等。2.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条主线(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迁移),三个分离:A.导与学的分离(什么该你导?导的方式是什么?时空范围多大?什么是该学生去处理的?方式如何?范围多大等。)。B.教、学法与目的的分离(就是你怎么教?教的目的是什么?)。C.认知与理解应用的分离(认知的如何处理?理解的如何处理?)。以上三点必须分得开,分得清,整体才会收得拢。3.必须体现的特性:A.重、难点的明确性。B.参与互动的自主性。C.环节安排及参与过程的层次性。D.习惯、能力培养的一贯性。E.交流、延伸的高效性。F.问题的典型性。J.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总之,教学活动是充满艺术的,要想演绎得愉悦、轻松与高效,就得多想、多试、多优化。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心得,愿同仁指导、共勉、共进,以便我们能把常规做到创新,再把创新做到常规。最后,祝愿我们早日走进课改之春天,体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