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的教育我们要怎样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30 16:38:44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实现有质量的均衡。因此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2013年《开学第一课》
9月1号是中小学开学的日子,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晚上20:00-21:40首播,《开学第一课》主题为“乘着梦想的翅膀”,旨在引导中小学生认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鼓励青少年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树立理想、勇敢追梦,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梦想的实践者和未来的创造者。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促进每一个孩子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就是实现有质量的均衡教育。
国民教育不再是拔尖教育 均衡发展得到重视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问题。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法规、政策,都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从教育目标看,包括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八大均衡”,即: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的均衡等多方面;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在于平衡
1.公平与效益。
如果完全只从公平角度出发去制定和实行有关政策,就必然会丧失教育效益,也是有许多弊端的。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就发现,他们在推行“平准化”政策后,义务教育逐步丧失了效率。中国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笼统地讲义务教育资源均衡是没有意义的。合理和可行的策略应该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近似的区域内,努力追求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我们强调社会公平,不会回到传统体制固有的平均主义,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加大公平的分量,是当前社会关心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2.示范性学校建设与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要推动教育发展,既要抓一些示范性学校,又要抓一些示范性学科,从而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示范性学校发展起来之后,必然导致学校之间新的不均衡。因此,如何处理好示范性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教育均衡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低水平教育均衡陷阱。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层次不高,发展规模的扩张是在低层次上实现的,发展规模的扩张不仅掩盖了发展的低层次性,而且进一步强化这种低层次性,这就陷入一个困局,越发展,原有的低层次特征越明显。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注意“低水平均衡陷阱”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这种低层次性的突出标志:一是大而不强,即教育大而不强,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二是发展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三是教育均衡发展层次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还处于普及低水平或初级教育的发展阶段;四是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
2.高水平教育均衡陷阱。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突出的问题是受教育人口众多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如何解决受教育人口众多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矛盾,是我们走出“高水平均衡陷阱”,推进教育快速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高水平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必须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经费投入,否则很难确保教育均衡的顺利和持续发展。
袁贵仁谈教师均衡
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师。为解决农村教师短缺,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应措施:
1.多渠道补充。
如免费师范生政策和特岗计划。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在6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点实施。6年来培养教师6万多名,其中90%都在中西部小学任教。特岗计划也是扩大农村教师的来源之一,目前已招聘30多万人,80%的毕业生都留下来在当地从教。
2.改善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把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全部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教师职称评聘向农村地区倾斜,鼓励对农村教师实行特殊津贴。
3.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
2012年国家投入12亿元进行国家级培训。现在已有350万名农村教师接受了各种培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好学校的好课程、好老师的讲授传到农村学校,使偏远山区、农村同时能接受到最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校长周碧野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树立“质量立校”思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差别是公认的事实,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大局出发,科学有效合理地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1.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中考成绩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
2.要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是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3.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生养成习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要规范办学行为。
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监督制度和落实;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要加强教研和督导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工作队伍,切实发挥教学、课改、评价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作用。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更是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现实需要的发展策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防止把教育均衡等同于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平均分配,防止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教育均衡,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