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课程改革以来的十多年时光,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因材施教”,一个是“以生为本”。仔细分析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都是将教学目标集中到学生的身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再来看看贴近学生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好处。

有经验的老师或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反思的老师都会发现,如果不用传统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我们的教学,而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与表现来评价小学语文教学,那学生出彩的地方往往是与学生实际结合得比较密切的地方。比如说笔者看到一位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他总会先让学生去分解汉字,将一些复杂的汉字拆成自己的熟悉的字,然后自己去思考组合方式。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一个生字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效果想不好都不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作为一种教学的愿景,贴近学生实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同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呢?如果不搞清这个问题,那“贴近学生实际”就会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美丽童话。笔者经过思考,提出这样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同行们起到一些启发作用。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原因还是因为上面所说的我们教学思路往往是被教学任务牵着走的。在笔者看来,了解学生语文基础的方法有这样几种:一是口头询问,即在实施教学之前先通过这种方式看学生知道了哪些。这种方式简易且容易实现,课前找几个学生问问就行了,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二是日常积累,即在平常的教学中多留一份注意学生语文基础的心思,时间一长,有所积累,就可以成为准确判断学生基础的第一手材料;三是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作为同样年龄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总会出现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现象,而这就需要广泛吸纳别人的研究成果。根据笔者的感觉,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如窦桂梅等老师的专著中,都可以寻找到这一方面的知识。

其次,要有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仍然是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观点,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重申,笔者还是感觉到日常教学中其实这一点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笔者这些年的一个明显感觉就是,现在每一届的小学生变化都很大,他们的语文基础尤其是语言能力较以往的学生有相当大的提高,对于一些热词他们都非常熟悉,甚至他们能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能够获得许多词语的用法及运用场合,这一现状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不能照搬原来的教学方法来对今天的小学生实施语文教学。笔者的观点是,在了解了学生语文基础的基础上,要结合每届学生的兴趣点(事实证明,每届学生在不同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兴趣点)设计教学,这样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曾经有一次根据班上流行的一些被学生改编得很有意思的儿歌或古诗,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是相当强烈的,效果自然也是很好的。

再次,要有适合小学语文的教学技巧。笔者本想用“技艺”一词,可后来想想,像笔者一样普通的教师,首先还是追求技巧吧。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小学,即小学生有他们的认知特点;二是语文,即语文教学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关于这一点笔者不想赘述太多,只想强调自己的一个经验,即技巧有时表现为一种气场,当师生共同置身于这个气场中时,师生会有无障碍的交流,教学效果是相当好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是否贴近学生实际的判断依据

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实施教学之后,我们怎么知道是否就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呢?笔者的判断方法很简单:经常找一些学生来谈话,通过学生的直接反馈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比如说在教了《菩萨兵》一课之后,笔者叫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到我这儿来,让他们复述一下文章的大意;让他们说说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觉得好学,哪些地方觉得难学;让他们回忆一下当时课堂上有哪些有趣的地方等。通过这些方法,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教学情况。值得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也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能让学生觉得你有意图,也不能让学生迎合你的问题。

贴近学生实际本质上是一种间接判断,也就是说其实只有学生才真正知道是否贴近自己的实际,但教师作为一种研究,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