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教学中教师可顺势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自编儿歌

低年级孩子虽然词汇量很少,但是他们对事物的直观感受非常清楚,而且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雨点》这一课时,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些可爱的小雨点。于是,我就趁机引导他们,你们自己能够写出不同的雨点动作吗?换句话说,就是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们一听这话,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滑滑梯。”有的说:“雨点落在旱冰场里,在旱冰场里溜旱冰。”有的说:“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打滚。”……学生们自由地发挥想象,于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雨点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于这些富有诗意的儿歌,既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更可以训练学生的仿写和创新能力。

二、造比喻句

学生的直观印象非常深刻,对于比喻句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他们不仅能够造句,而且能够说清楚是从什么地方来比喻的。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小池塘》这一课时,学生们被课文里优美的、恰到好处的比喻句给吸引住了,他们也想试一试!在邻班听课时,有的学生把很多吃的、玩的都倒映在里面了,我觉得不太妥当,因为毕竟是在池塘边的倒影,这与实际不符合。于是,我在教学时,便引导学生从池塘边来找倒影,这样,不仅比较简单,而且不会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有的说:“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大伞。”有的说:“蒲公英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漂亮的小伞。”这两句是从它们的外形进行比喻的。有的说:“柳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位长发飘飘的姑娘。”这一句是从它们的动作进行比喻的。一旦想象的闸门一打开,将一发不可收拾。对于一些优美的比喻句、拟人句等等,可以教给学生这些句子的基本构造,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们进行仿写、创新,这样效果非常好。

三、创编童话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很多都是寓言或者童话故事,其中的情节孩子们也很感兴趣。每每学完一篇,即使都分角色表演完了,孩子们还不愿意结束。这时,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去给故事续编下去,看看还会有如何的发展。比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当孩子们看到愚蠢的老虎和狡猾的狐狸反常的表现时,为它们干着急。于是,我便问小朋友:“假如老虎第二次遇到狐狸时,会……”这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便说开了。这时,他们的心里话一股脑儿全倒了出来,又给动物们加上了的自己的想法。其答案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比如:“当老虎再次遇到狐狸时,不由分说,猛扑过去,把狐狸给吃掉了。”再比如:“当老虎再次遇到狐狸时,还假装不知道的样子,与狐狸又交谈了一会儿,让它高兴高兴,好放松警惕。最后,趁其不备,把它吃掉。”总之,大多数的孩子都帮老虎声张了正义。但也不缺乏让狐狸变得更聪明、老虎再次上当的结局。我越来越觉得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为他们的智慧而喝彩。寓言或者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童年生活里占据着很大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正确地引导孩子看待其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发挥其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它们续编下去,能够体现孩子们的大胆和创新。

四、表演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永远不变的。对于这些文章,一般叙事性较强,学生不太容易弄懂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于是我一般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理解。比如在教学《陈毅探母》这篇课文时,开始学生不理解,就拉着母亲的手,问一问,洗洗衣服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我又让学生听了陈毅的简介,再说说他这样做怎么样呢?这时学生有了更多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上台来表演一下陈毅与母亲的一番对话,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效果就十分明显,学生这时就说得非常深刻、到位。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是超乎寻常的,但是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教学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某一重点,某一关键处作想象的生长点。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训练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达到创新和培养想象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