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和场地,可以充分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思维、操作和表现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那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是保障学生良好心境和积极情感的前提,也是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开发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优化传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

1.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并随时征求学生意见,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安排最大的自主空间,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在上课之初,我们改变以往那种过分强调课堂纪律,不允许学生质疑、发问、顽皮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质疑、发问、好动入手,培养他们敢做、敢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创设让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等。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从而提高创意识。

二、提供充足机会,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有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体的才有创新。学生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性、天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挖掘教材,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1.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对有“棱角”的学生,教师要摆正心态,俯下身子,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及特长,从而有的放矢。

2.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课堂上多给学生发问、争辩的机会,突出学生个性,唤醒学生个体创新的潜在意识;给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空间。如组织课外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遵守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要重视和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立足于实际,分层分类推进。

1.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促进学生在多向思维中得以全面发展。如:动作方法的创新。常见的有每次课的准备活动常规都是教师或体育委员带,且动作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时,教师可教会学生依据课的内容和练习专项的准备活动自己编操,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领操,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

2.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如在体操技巧、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如让学生先实践后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从各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出发,切实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真正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