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浪潮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良好的交往情境中让学生共享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然而,笔者在听了众多语文课后,却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花哨的形式不可等同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提到上好课,尤其是公开课,教师就想着一定要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学情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为“活动”而活动,把学生简单地凑在一起,那只是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失去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意义。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未全员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等都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2. 优生不应垄断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可否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优秀学生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在创建合作小组时,我们就应该遵循着“异质组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活动时,要合理安排,全员参与,轮流担当角色。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千万不可让优生唱“独角戏”,而冷落了其他学生。

3. 教师的巡视不能替代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学习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巡视督促上,切实有效的指导并不到位。教师在指导时,除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上予以帮助,还应该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对一些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发言较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如“你一定能行!”“没关系,大胆地展现自己吧!”“瞧,你说得真好!”有时教师还可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去,学生会因为你的参与而更加积极主动。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地开展呢?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1.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有待创新。常规的合作学习小组是四至六人一组,这样固定的模式有其优势,但也有弊端,有时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特长作适当调整。创新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保持合作竞争态势,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实践中,笔者建立弹性合作小组,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六人或八人大组,大组之间学生的学情基本均衡,在组内再分解建立阶梯层次小组,按照从优到差、邻近组合,基础层次为两人小组,往上组成四人中组,最高至八人大组。为确保合作有序,组内各人明确职责。按照独立学习——小组交流——中组讨论——大组汇报的程序开展合作学习,让弹性合作小组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共同体。

2.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待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过多过滥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优化。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内容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可探究性教学内容。如学了课文《最佳路径》,就可以围绕“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展开讨论探究。(2)可表演性教学内容。如学习了课文《祁黄羊》后,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组内分工,让学生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可动手搜集资料的教学内容。如学习了《人类的“老师”》后,让学生先自主搜索还有哪些生物可以当人类的“老师”,然后小组内交流。在汇报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充分展示出了集体合作的力量,丰富的资料,多彩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有待加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只能在热闹、叽喳中浪费时间。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小组学习成了部分优生体验和展示的舞台。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加强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汇报组内学习成果时,注意罗列组内学生发表的观点,以“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组有的人认为……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方式来汇报,便于各组间最大信息容量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创新分组的方式方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加强合作方法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小组合作,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