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变单一、抽象、枯燥的数学为多样、形象、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分享,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探索,我对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学习情境,积累了一些行之有 效的方法。

一、妙语设置情境

一年级学生听课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重复多次,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积极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轻松地解决这些数学问题,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讲“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时候用加法计算、什么时候用减法计算,我创设了小猫钓鱼这一故事情境,并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小鱼的图片,让两个小朋友一个扮演小花猫,一个扮演小黄猫,根据我讲的故事内容做动作:第一天,由于小花猫贪玩,没有钓到鱼;第二天,小花猫和小黄猫都很认真,小花猫钓了8条鱼,小黄猫钓了5条鱼。这时让全班学生自己动脑筋提一个问题,大家都很热情,提出了问题: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很快同学们就列式计算出来了,我适时总结:“知道了两个数求一共或总数的时候用加法计算”,学生很快理解了。我接着引导,现在我们知道一共钓了13条鱼,小花猫钓了8条,你们又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呢?大家也很快回答出来并列好了算式,最后我总结:“知道总数,又知道其中一部分数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二、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在活动中创设情境

教学图形拼组的相关知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块七巧板,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哪些图形最大,哪些图形最小。在明白这些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拆开七巧板,大胆地想象、尝试、操作,看一看用七巧板进行有机组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图案。通过学生独特构思、小组合作,拼成的图案各种各样:风筝、兔子、小狗、小鸭……学生快乐地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发挥了创造力,挖掘了最大潜能。

又如一本故事书要12元,可以怎样付钱?学生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解决问题。

三、在游戏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理解的,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算式名称时,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心形的胸牌,上面写有一些加法或减法算式,然后同桌为一组,面对面说出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要求每人交换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这些名称,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和记忆,不易混淆。

在教学“小红和同学排队”一课时,小红前面9人,后面4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7,从后面数是第6,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弄不清楚,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让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马上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不必教师再进行繁琐的讲解。

四、走出课堂,创设情境

设置有效的情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但在课堂上,所能利用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有时必须走出课堂。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由于低段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差,抽象的讲解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室演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利用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沿右边从教学一楼走到三楼,再从左边下来,这样往返一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性及方位空间的真正含义。

巧妙地情境创设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相辅相成的好效果!情境创设的形式不拘一格,但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层次,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硬件设施,因地制宜,恰当设置,才能达到身临其境,充分激趣,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