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然而,拼音教学是帮助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尽量掌握汉语拼音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农村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感受。

一、将生活经验融入拼读音节教学

倪海曙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为了提高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用生动有趣的教具开发直观教学

充分利用课文中现有的插图、字母卡,教学时把新授的拼音与相对应的卡结合起来。必要时,还自制一点颜色鲜艳的图卡,以补充课本中现成教具的不足。如教学声母“w”时,可自制一幅“乌鸦和乌鸦图”,在指导学生看图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乌鸦站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后,问:这个树枝像什么?学生回答后,肯定学生的回答,像今天我们学习的声母“w”。然后把这个树枝贴在声母“w”的旁边。从中比较,加深学生对声母“w”的记忆。指导发音时,叫学生读“乌鸦”这个词的音后,要求把这个“乌”的音发得轻短,就是声母“w ”的音。边发音边讲解“w”的写法,又结合自制图上的“树枝”,由两个小树枝组成乌鸦站着的树枝,边讲边写,充分利用图画,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音形。

三、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故事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有一天,“i、u、ü”三个孩子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他们三个年纪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他们就请大“y”大“w”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了,就成了音节“yi(领读)”。大“w”带着小“u”一块儿去了,就成了音节“wu(领读)”,小“ü”没人带,他急哭了,两滴眼泪直往外流。怎么办呢?大“y”听到哭声转过身来,见小“ü”哭得很伤心,就来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说:“好吧,我再带一个。可是你得把眼泪擦干净,记住不许有眼泪。”小“ü”高兴地把泪水擦得干干净净(老师随手擦去“ü”上两点),就跟大“y”去了,成了音节“yu(领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故事中掌握了这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还能使学生对“ü”跟大“y”后面去掉两点引起注意。

四、琅琅上口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辅助记忆

当学生们背着这些琅琅上口的口诀时,字母的音和形已经被他们牢牢掌握。在教学中,应根据低年级孩子喜爱诵读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口诀让他们背诵。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唤起学生的创编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启发学生自编口诀。学生们对这种提议积极性很高,还能够自己编出一些儿歌助记,如:一根棍儿有个小米粒(i);一个(1)上面有个小水滴(i)等生动形象的顺口溜。这在我以后的教学中都是需要学习与改进的。

总的是具体根据学生的特点:爱唱爱动,在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一边唱、说,一边手画、写,特别是对那些容易混淆的字母:“b 、d、p、q、f、t”等的教与学就解决了。抓住关键,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学生能运用方法,主动学习,通过多练形成能力,并坚持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环境中学,就这样学生的创造之门由此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