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选准读写结合点,创新读写结合形式,让学生在读写互动中产生兴趣、锻炼思维、乐于阅读、善于表达,从而切实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条扎实而有效的途径。

一、选准读写结合点

读写结合点可能是深刻的立意、精巧的构思,也可能是优美的表达、精妙的遣词。就教材而言可以选择以下的几处作为落脚点。

1.描写动情处。文章不是无情物,很多文章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浓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在文章最富感情的地方写一写,学生一定有话要说、要写。

2.语言精彩处。文本中一些描写非常精彩、非常经典的地方,不但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还要适当仿写。

3.思维发散处。有些文章限于篇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能“穷尽”,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针对这些地方,可以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从而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

4.情节空白处。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了空白,针对空白,可以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练笔。

5.技能迁移处。有些文章非常适合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这也是读写结合的重点。

二、创新读写结合形式

读写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形式。

1.批注。当一个文本放在学生面前时,受原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智力水平的影响,每个人的解读可能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写批注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在培养写作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吸收,写是在表达运用。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的见解往往出人意料,闪现着创新的火花。

2.仿写。就是针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篇章、立意、构思、写法等运用巧妙的地方,进行模仿。对于词语、句式、段落、写法的仿写大家都很熟悉,但对于文章观察角度、语言风格、思想立意的仿写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以思想立意为例,许多文章的思想立意别具匠心,因为思想立意的独特,才带来语言运用的奇妙。

3.扩写。就是根据文章的空白和言有尽意无穷之处,来做适当的补充、扩展。如《白鹭》一文,郭老写道:“有人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么?”可以让学生学习郭老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白鹭是在瞭望么?如果是在瞭望它望到了什么,如果不是在瞭望,它在干什么?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可以引导学生摹仿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

4.缩写。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提炼、重组内容。如学习了《郑和远航》可以让学生按“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缩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又如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以让学生用上“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美观大方、金碧辉煌、成千上万”等词语来为维也纳写一段广告词。

5.续写。在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例如,学完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让学生以《美穗子谢恩记》为题,写一写四十年后美穗子一家来中国找聂荣臻将军谢恩的情景。又如学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让学生用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6.改写。就是把文章的体裁改一改,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如教学古诗《村居》后,让学生把它改成一篇写景文。学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让学生以《植树》为内容写一篇记叙文。学完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后,让学生以《火星的自述》为题介绍火星。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进行读写结合,需要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语言感知力;需要趣为先导、因文而异、适时适度、优化组合,包含着许多创造性的劳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实现由从低效走向高效,从教课文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美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