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对性格舞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探究,指出教师在教授舞蹈基本技巧动作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舞蹈表演风格;强调通过加强对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表现力;明确以塑造“风格感”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思路,从而对性格舞的表演和教学研究产生一定帮助。

【关键词】性格舞教学 “风格感” “以人为本”

代表性舞蹈即“性格舞”,又称外国民间舞,是一种主要表现欧洲国家传统文化的民间、民族舞蹈,于10世纪末诞生于俄罗斯,11世纪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之后被广泛运用于欧洲舞剧与歌剧中,最终被确立为芭蕾中的一种舞台民族民间舞蹈和表现形式。

如果一个演员掌握了古典芭蕾的技术基础,又具有表现鲜明性格的能力,那么他们的表现领域就能扩大,并有可能创造出各种不同性格和富有生命力的舞蹈形象。因此,在代表性舞蹈教学中,教师对于“风格感”的培养与塑造应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表现风格

对于一个合格的性格舞蹈教师来说,首先应具有良好的示范能力。如:当教授西班牙舞的时候,学生最先学习的就是西班牙体态,这时教师如果不对后背挺拔的感觉进行示范,而仅凭描述,学生很难捕捉到西班牙人独特的神韵和姿势。其次,合格的性格舞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讲解能力和适当的纠正方法。从教学过程中看,示范教学的方法所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学生仅仅是努力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从而达到动作的一致性,但学生这时并没有完全掌握动作。而教师的“讲解与纠正”则让学生从对动作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将反复地对动作的要领、风格和特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并纠正学生在感性阶段中动作不准确和不完善的地方,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对动作的理性认识。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表现风格

长期以来,舞蹈教学中一直采用传统的“言传身教”式教学观念及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对学生学习动作姿势及舞蹈技巧有很大的帮助,但比较枯燥,加上学生对教师产生的尊重畏惧心理,常常使得学生处于一种强压下的被动式学习状态。因此,教学中性格舞蹈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理念。传统“尊师重道”观念,有时会使得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不仅仅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教学效果。[1]

性格舞蹈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随着当代舞蹈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增长,思想的活跃,学生对于性格舞蹈的学习更加多元化,单一动作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收集资料,自主地探究各国舞蹈文化知识。另外,通过与国内外性格舞蹈专家、教授进行舞蹈文化和艺术交流,也成为了培养舞蹈“风格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中对舞姿和动作的练习,以及对舞蹈理论的学习,都是从舞蹈本身去对性格舞进行学习,而对性格舞蹈所代表的文化的理解和接触则是由内而外地领会舞蹈所传达的意境内涵,将舞姿与其所代表的文化融会贯通,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舞蹈的动作,加强他们舞蹈的表现力。

注重教学实践,培养表现风格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应注重优秀性格舞蹈作品和片段的欣赏。《性格舞蹈教程》中指出:“掌握风格,不仅要通过学习性格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和基本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性格舞蹈的民间舞蹈片段来达到,因为只有片段的舞蹈才能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某种舞蹈风格。”[2]学生在课堂中只能对少部分经典的性格舞片段或者作品进行练习,而绝大多数的性格舞蹈作品则需要通过欣赏观摩的方式去了解和认识,从而尽可能全方面地掌握性格舞蹈所传达的特点和风格。

其次,可以通过组织和参加性格舞蹈表演来提升“风格感”。一方面,舞台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所学知识、技巧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性格舞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舞台背景、灯光、服装、音乐以及现场氛围等舞台元素,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表演空间,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训练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其在舞蹈技巧的掌握和舞蹈风格的理解上的考察。另一方面,舞台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炼个人舞蹈风格的平台。相对于学校教学而言,舞台表演增加了表演的即兴成分,而这种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自身对性格舞的理解和认识不断融入舞蹈表演的可能。通过对舞台经验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在舞蹈作品中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进而提升自身的演出技巧,加强舞蹈的表现力。

总之,在性格舞教学中“风格感”的培养和塑造,是以转变教学方法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为导向,加强教学实践为途径来获得的。只有运用好教学方法,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入到教学中,将国外民族传统文化渗透进性格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赋予性格舞课堂教学以及演出活动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0.

[2]杨越,李春华,胡晓.性格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