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对管理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概括,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对专业学习之初的学生而言存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确、理解比较困难、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文章结合教学体验,就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有效性问题展开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教学理念反思

基金项目:本文系延安大学2011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研究成果。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管理学原理逐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对管理学的发展、演变和现状有一定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管理学打下基础。笔者通过近几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发现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如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淡化教学实效;初学者的学习存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确、理解比较难度、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有多种途径,本文主要以教师教学理念反思为出发点对该问题进行阐释。

基于过程理念,渗透管理学发展实质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众多,在现阶段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中以周三多的《管理学》和罗宾斯的《管理学原理》两个版本的使用居多。无论哪一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无一例外的都是从管理理论说起,该课程的理论分为管理理论的萌芽、科学管理理论、中期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当代理论的新发展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都是拆分成章节授课,学生对管理理论的学习总会出现以下错觉:“这个理论很好”、“那个理论也很好”,似乎每一个新理论都推翻了前人的理论,理论之间都是断裂的。

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发展的过程性理念为导向向学生渗透,任何观点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学科的理论都不是静止的,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管理学理论是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后人的理论都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新探索。

基于形象理念,强化管理学案例教学

学生在面对一门新的课程内容时难免产生概念陌生、理论抽象的问题,他们大多希望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此类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主要内容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而案例大多数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有效果。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应注意:案例教学法不等同于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是一种方法单一的基本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是一种方法复杂的高级教学模式,该方法要选取合适恰当的案例,否则会适得其反。

基于行动理念,增强模拟公司实践教学

管理学的课程性质要求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还应当加强实践活动。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对管理类专业而言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方式。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公司运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包括可能面对的突发事件和风险环境。这种模拟公司教学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模拟公司管理”环节,从学习课程之初,可将班级学生分为几组,要求每组成立模拟公司,设立公司的目标和使命,设置公司框架结构图,对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等,并要求各“公司”时刻关注现实行业动态,及时进行理念、任务、结构和人员的调整,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感受组织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分工协作问题和环境对组织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使之更好地理解“管理”的内涵,为日后真正走向职场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就业理念,强化学生创业就业意识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考研热、考公务员热成为大学生不得已的选择,但考上的人数有限,其余大多数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被挑三拣四。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应不限于这些路径,他们应该有更多的一些选择。反观大学生大学四年受到的高等教育,除了大学生自己就业能力不足之外,学校创业意识教育的缺失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除了管理理论学习之外,还应具备创业意识。作为管理类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了解国家出台支持创业的政策法规和创业成功案例,把完成教学任务与着眼学生就业相结合,强化学生创业意识。但是在校期间拥有创业意识并不是要学生一定去创业,而是让学生在将来就业选择方面多一条出路。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体验和探索中,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用理念指导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把完成教学任务和提升学生能力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田英翠.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

[2]于艳鑫,孙荣春.“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3]武忠远,马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