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就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郭永福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提倡怀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马克思的座右铭就是:思考一切。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就是打破常规和避免任何思维定势的能力。要改变学生过去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的学习传统的确不容易,这对中国学生的确是个挑战。刘永福还强调,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敢于思考有定论的人与事尤其是有争议的人与事。但是如果中国学生不能彻底改变落后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想超越西方将永远是一句空话、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标准答案式教育”严重束缚青少年思想

“很多标准答案并不科学、正确、符合实际,但是为了得高分,都要死记硬背,一字不差按它来回答。结果是,好奇心被扼杀了,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丢失了,不敢异想天开,不愿寻根问底,久而久之,求知提问的愿望没有了,怪异创新的想法不敢提了,学习的积极性减弱了,个性、闯劲、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被磨灭了。”郭永福说,这些只会按标案回答问题的孩子们,将来走上社会后,往往是要碰壁的。因为社会错综复杂,按标准答案办事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当下青少年缺乏质疑精神也束缚了孩子的思想。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孩子上幼儿园、小学,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的是一句话:听老师的话;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关心的是考了多少分,而不是在课堂上提了多少问题;老师不喜欢、不鼓励学生提问题,怕影响教学进度,怕回答不了。”郭永福指出,我们奉行的是“师道尊严”,而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面对当下严重束缚青少年思想的现象,郭永福指出:一个孩子缺少质疑就缺少创新动力,就缺乏智慧,成不了创新人才,难对社会有大的贡献。而一个社会缺乏质疑和探索,必然导致愚昧、盲从和欺诈;一个国家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就难成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

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好事情

“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学完了。从表面看,我们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是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孩子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这样做,是会毁了中国下一代的。”

针对武汉“最着急”的家长,花12万为5岁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这一报道,郭永福表示,家长们把孩子送进各种“兴趣班”,实际上就是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同化孩子,扼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玩耍和不做任何事情。只有当他们有大量空间时间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介绍说,在德国,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培训班。他们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的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不仅德国如此,其他欧洲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结果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德国乃至许多欧洲国家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闲暇出智慧。’”郭永福告诫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抢跑在起点,累倒在途中,输在终点。

家庭教育阻碍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提升

郭永福说,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父母亲最关心的是考了多少分,而美国父母亲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向老师提了多少问题。以色列父母亲关心的是孩子今天有没有提一个问题难倒了老师,有没有做一件事让老师感到惊喜。

美国的老师从幼儿园开始就告诉每个孩子“你最棒”。充满自信的是投进1个球的美国孩子,最没有自信的是投进了9个球的中国孩子,因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了,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每次都投进10个球,而且不会鼓励孩子,老是批评指责孩子,因此孩子缺乏自信。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很难搞创新的。郭永福强调,家长对孩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成才观和质量观。

高智商的人为什么未显示出创造才华

郭永福指出,人们的成功80%不是取决于智商,而是取决于情商。所以,要成才先成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特尔曼及其同事曾对智能与创造力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用35年时间追踪1500多名高智能儿童。研究发现,在所抽取的创造力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们的智商不是最高的;在抽取的智商最高的五分之一青少年中,他们的创造力不是最高的。同时还发现,高创造组的青少年平均智商低于高智商组,甚至低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

高智商的人为什么未显示出创造才华?郭永福表示,经研究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是多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独立型人格、灵活型人格、容纳型人格、主动型人格、痴醉型人格。研究发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只是智力的训练、思维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

郭永福说,创新人才是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所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也就是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首先,要抓创新人格的培养。它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石,没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就不可能放射出创造之光。(付君萍 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