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新世纪以来,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学生转学、子女随父母流动升学以及留守学生可能会辍学、失学等情况也在增加,教育部从2010年起着手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联网系统以实行动态追踪管理,目前系统已基本建成。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强调:学生学籍号是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一人一个号,学籍随人走,终身都不变。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系统,今后将实行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动态监管、全程跟踪的原则。

统一编码后的学籍号,类似于身份证号码,一人一号,并录入全国联网的数据库,由纸质档案式的管理转变为数据化的信息管理。学籍号制度的信息化,并不是说以前的学籍可一人多号,或者多人一号,而是传统纸质管理不易存储和查询,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使得学籍号与学生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是在技术上为统一的大数据管理提供了支撑。

在社保、身份证等信息早已联网的背景下,学籍号的联网管理,应该说是姗姗来迟。信息化后的学籍号相当于一份电子学籍档案,以网络数据的形式,将学籍注册、学籍异动、升级、毕业、成长等记录下来。从对学生的升学管理来讲,信息化无疑简化了程序,尤其是异地入学所需的手续,小、初、高学年的衔接也能更加紧密。同时,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对于冒名顶替上学以及招生腐败,都会形成遏制作用。

学籍信息管理制度的上述作用,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上。但要看到,管理便利之于学籍制度改革而言,只是一种技术必要,在技术必要之外,学籍信息管理制度还得回应人口流动带来的异地就学难问题。学籍号信息化,进一步扫清了升学、异地就学的技术障碍,但假如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局限于此,改革的意义未免会打折扣。

正如社保的联网一样,信息化管理的便利,最终要兑换成人口流动的便利。这些年在社保的转移接续问题上,一体化管理的呼声不小。就是说,信息化已不存在障碍,但信息化的便利仅仅意味着政府管理的便利,流动人口在享用社保时,障碍依旧很多。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前提下,学籍信息管理同样得面临这个问题。以异地高考为例,在北、上、广等人口输入的大城市,如果异地高考没有彻底放开,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就只是在技术层面让学籍号的转移衔接成为可能。现实层面,要参加流入地高考,还得有缴税、居住等证明,既然实际操作上异地高考无法自由展开,学籍号的信息化,意义就十分有限。

学籍信息管理制度采用全国编码,做到“一人一号”并不难,问题是“一人一号”应该有什么作为。信息化所代表的数据式管理,其初衷是让社会的管理模式与人口流动的市场趋势相对接,对接给政府管理带来的便利只是好处之一,更重要的是让福利能跟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人们对医保、养老保险等异地接续的呼声较大,正是因为信息化管理没有了技术障碍,但很多时候,人们依旧只能跟着福利的流动而流动。同理,“一人一号”的改革方向,应该是让学籍号能跟随学生的自由流动而流动,而不是相反,学籍号的属地在哪里,学生就只能在哪里就学。

当然,学籍信息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技术管理模式,它承载不起异地高考所代表的入学难问题。异地入学,涉及各地教育的投入、生源的竞争等,很大程度上它是个利益配置的难题。我们寄望于“一人一号”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能走得更远,无非是期待地域割据下的利益改革,能够跟上技术的改革,同人口流动的背景相契合。只有清除了利益障碍,信息化的管理才能为“一人一号”的学籍号制度带来最大增量。(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