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中在两汉三国历史中重要的地位,积淀了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奠定了现在开发整合汉中两汉三国旅游资源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旅游景点资源的分散,致使汉中两汉三国旅游仍未成为强势品牌。文章通过对汉中两汉三国旅游现状的分析,深刻剖析开发不足的原因,结合汉中发展实际,探讨资源有效整合的思路和模式,提出一些相关措施。

【关键词】汉中 两汉三国旅游资源 整合

汉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汉中的两汉三国旅游资源很有特色,但仍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汉中两汉三国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1.汉中的特殊地位不可替代。1994年国务院授予汉中市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汉中的“通道”和“基地”的历史作用,奠定了其在两汉三国旅游中的特殊地位。汉中以“大汉兴起”和“英雄长眠”体现了两汉三国的精华,以“通道”和“基地”的综合性勾勒了历史梗概,表现出了其不可替代性。

2.两汉三国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方面存在不足。近年来,汉中旅游虽然也取得较快发展,但星罗棋布的景点和资源,无法形成持久的开发动力。汉中旅游主打产品和思路目前仍然不够明晰,“两汉三国历史文化游”被提出来但却没有真正做起来。首先,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如“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的投资开发力度不足,甚至没有很好的保护,这可能与旅游资源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其次,缺少对两汉三国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外延拓展。两汉三国旅游应该是一种文化体验旅游,从而为旅游者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使其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现有的两汉三国旅游还局限在“观光”,大多都是“走马观花”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汉中两汉三国旅游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汉中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的同时更应考虑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快实现资源带动发展。

1.将两汉三国旅游发展为独立产业。汉中地处盆地,受到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制约,在工业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两汉三国历史遗迹资源,形成独立产业,构建城乡一体、全民搞旅游的新产业形势。

2.开展合作以扩大其影响力。在总体格局上,汉中可以开展跨区域合作,将三国旅游加入陕川版块而形成大整合,从而扩大其品牌影响力。

3.在区域内学习和借鉴曲江模式。曲江模式是一种文化经济模式,是以唐为主的盛世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借鉴曲江模式开发整合汉中两汉三国旅游资源,将能实现城市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和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群化。

两汉三国旅游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1.在城市建设中,应加强两汉三国遗址区域整合。汉中要采取“拼景成图”的方法,以“西汉三遗址”为中心进行整合。比如汉台可以重点打造“汉初三遗址”的改造整合,建成“两汉园林城”,将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连片打造成中心景区,改变现在这种以三个景点为博物馆式的单一的营销方式,而代之以一票式销售、多站式享受的营销策略;在景区内建成文物展示区、碑刻展示区、园林休闲区、文艺体验区等全方位的旅游模式,形成两汉三国文化、栈道文化、石刻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综合旅游景区名片。

2.在共建合作中,以多种旅游促销为纽带进行整合。汉中两汉三国旅游的共建合作,主要方向是西安和四川,方式是长线旅游活动组织。如组织长线蜀道观光游,从宝鸡始发,经207国道至汉中,游览汉中景点,欣赏石门栈道风景区后,沿着108国道由汉中经广元最后到达终点站成都。

3.统筹城乡区域,以整合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人类历史时期留下的对当代游客具有文化吸引和旅游向往的、尚未以实物形式展现出来的物质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文化资源通过不同的组合能产生不同的旅游形式,两汉三国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既包括战争促进历史发展的变化,也包括诸葛智慧文化和忠君思想,还包括张骞的开拓和蔡伦的创新等,这些都是隐性旅游资源,对其进行良好地开发利用能增强旅游附加值,提升汉中旅游吸引力和品位,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利用传统手段展示历史,如泥人制作、雕刻工艺等;第二,搜集两汉三国有关历史文化资料,可以通过现代影像技术,再现或模拟经典的历史场景;第三,利用历史遗迹,仿照“印象刘三姐”等手法,进行实景演绎;第四,进行深层次的打造,进而形成两汉三国旅游系列产品,如餐饮娱乐、音乐歌舞、影视丛书等;最后,可以打造参与性项目,如组织专题歌舞表演、骑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比赛等。通过这些隐性资源开发,进一步挖掘汉中两汉三国旅游的文化内涵,使游客不仅觉得有观赏性、文化性,而且感觉会更有意思、有体验、有印象。总之,旅游资源整合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高投入的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梁中效.三国文化与汉水名城[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2).

[2][6]冯岁平.西北小江南-汉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雷勇.诸葛亮崇拜的文化心理透视[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0(4).

[5]蔡云辉.试论栈道旅游及其开发[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