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我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如何将这些人口负担转化为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因此竞争也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甚至个人之间都存在着残酷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又集中在人身上,谁拥有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占据着主动的位置。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就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素质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的开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水平,政策导向,人口素质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但是,在众多因素当中,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异常重要的,甚至是基础性的。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概念。在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眼中,素质教育实践层面种种问题的根源虽是方方面面的,但对素质教育概念的认识不明确是不能忽视的原因之一。因为,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科学认知不仅是一切素质教育实践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着素质教育的走向与命运。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界对这些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阐释,但迄今为止,对“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提法:

①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提高人的基本技能和文化修养程度,着眼于被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①

②素质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均衡、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②

③素质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养的原则,运用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能够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多种学科的教育。③

④所谓素质教育实质是指以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实际为出发点,充分开发其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并成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④

从上面列举的几种定义来看,其共同点在于都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与创造能力,使其适应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指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终身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素质教育的特征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思想或教育模式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自身具有的一旦丧失便不再成其本身的规定性。

①素质教育注重主体性。主体性,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人是自身的创造者,肯定人的主体性,相信并尊重人对自己的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与素质教育相比,应试教育极端功利的思想扼杀了人作为人的起码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下,必然形成一切以分数为基本出发点、立足点和归结点的潜意识。

②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包括优异人才在内的全体学生。这并非意味着用同一种教育对待全体学生,是以个人化的教育学为指导,力求使教育的进度和方法适合个人特点,达到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

③素质教育关注全面性。既表现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前者避免了过分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德体美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而后者是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提供保障的基础。

2.人力资源的内涵

(1)人力资源的概念。关于人力资源,目前仍有多种解释,但不外乎有三种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第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而且体现了其量的规定性。同时,也强调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有劳动能力或服务潜能。因此可以认为,人力资源是指某种社会组织内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劳动能力的总和。⑤所谓人力资源开发,即是对一个人劳动能力的培养、促进、改进与作用发挥的过程,是生理控制、心理培养、人事结合与管理的整体发展。

(2)人力资源的特征。要想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就必须弄清人力资源的特性,人力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与自然资源,有着自身鲜明的特性。

①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活”的资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的资源,在资源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操纵、控制和改造其他资源的功能。

②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其体力与智力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得到恢复、更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不同于其他生物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循生物界规律外,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与人类文明发展状况的影响。

③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的生成与开发都受到生命周期的限制,与自然资源不同,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最佳的年龄段,一旦错过,将使得开发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当今世界变化异常迅速,对知识的更新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开发出的知识技术储而不用,人的才能就会荒废、退化。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必须及时。

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世界,虽然人力资源的开发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1.素质教育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同是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创造力的培养又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只有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集中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上,衡量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就是看他知识储备是否丰富。知识既是素质与能力的载体,也是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来传承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能力还是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求又是无限的,因此,难免会产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这势必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失范。为了社会能够稳定发展,除了通过法律手段对不法行为制裁外,更多采用的是说教的方式来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为了塑造完善的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建设者,就必须在德育方面下大力气,从而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唤醒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从而力争使其具有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如果一个劳动者有着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操守,而缺乏创新能力,那他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因为“缺乏创造性是平庸的”⑥这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为了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建设者。

2.素质教育降低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人尽其才,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全面体现。同样,素质教育也是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目的,因此,发展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奠基工程,是人力资源的第一次开发。如果受教育者接受了完善的、先进的素质教育的培育,并且达到了教育者构建素质教育理念的预期,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受教育者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而且对其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将会变得非常容易,所耗费的时间、财力较少,这种共赢的结果是国家和个人最愿意看到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并未接受过全方位素质教育的培养,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传统的教育环境远离企业实际,教师、学生对企业了解不多,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实践演练,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很少,工作所需知识与技能多数没学过;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感欠缺,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到企业往往需要2-3年的适应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都要花巨资来培养员工,而且效果不一定理想。因为有些问题并非是技术性的问题,更多的是员工自身素质所存在的问题,此时就显现出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早期的教育当中,如果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受教育者素质的培养上,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强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那么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素质教育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殷切期待:通过素质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源,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进步,最终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社会条件。确定了这样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将毫无疑义为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韩淑丽.关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对策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

②佟庆伟,孙倩.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个体素质结构理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③吉宏,刘静.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4.

④段继海.从中师数学新课导入浅探数学素质教育[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⑤曾国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9(1):28.

⑥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1):4.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1).

[2]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1).

[3]金一鸣.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

[4]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2).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6,(1).

[6]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

[7]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1).

[8]曾国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9,(1).

[9]孟凡驰.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键[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