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戏剧《十二怒汉》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英语戏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并引导学生对课文体现的人性主题和美国司法制度进行思考。

【关键词】 英语 戏剧 语言能力 知识面

引 言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作为包含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的英语戏剧教育则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知识学习的需要。教育家布莱恩·考克斯(Brian Kox)指出“英语戏剧教学有助于实现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目的”。本文想通过《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的《十二怒汉》(Twelve Angry Men)的教学来探讨如何利用英语戏剧教学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即将被判处死刑。由十二名互不相识、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必须在有限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就无法对少年作出裁决,正式结案。最终,通过各种不同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冲突和较量,所有陪审团成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对犯罪嫌疑人作出无罪判决。该剧的主旨是讲述“合理怀疑”的司法精神及人性的多面性,笔者现对其教学作出如下探讨。

英语戏剧教学

英语戏剧的教学应将英语教学和戏剧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戏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界定的目标:笔者拟将《十二怒汉》的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戏剧基本知识

戏剧是一种以对话方式写成,主要用于舞台表演的文学形式,可以简单地划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开始于大约公元前535年,起源于民间歌舞,在收获葡萄的时节,农民装扮成牧羊人,通过歌舞,赞美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这种歌叫做酒神颂 (Dithyramb)。喜剧开始于大约公元前484年。也起源于民间歌舞,农民收获葡萄的时节祭祀酒神,他们伪装为鸟兽,举行狂欢游行,载歌载舞,这种歌叫做“Komos”,意思是“狂欢队伍之歌”。正剧是一种将悲剧和喜剧题材融为一体的戏剧。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冲突。戏剧冲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剧本中的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其次要了解和把握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对白是剧中人物言语间的交流,“独白是人物独自在舞台上说出的话,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展示给观众的一种手段”。“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不为同台其他人物所听见的台词”。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主要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的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以及促进剧情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戏剧背景知识

《十二怒汉》的作者雷金纳德·罗斯(Reginald Rose, 1920-2002)是美国电视剧鼎盛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电视剧作家。他曾三次获得艾美奖。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不同,罗斯的作品直接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直接针对社会机制和各种机构,总能深入到读者内心让他们思考,但人物描写又毫不逊色。《十二怒汉》是罗斯最成功的作品。该剧取材于作者担任陪审员的真实经历。

在此也应引入对美国陪审制度的介绍:美国是同时实行大陪审团与小陪审团制度的国家。大陪审团的职能是审查案件是否必须提出起诉;小陪审团的职能是参与案件审理,对刑事以及民事案件被告人是否有罪作出裁断,如果裁定无罪或不构成侵权,审判便结束;如陪审团认定有罪或侵权成立,再由法官适用法律,作出最终的司法判决。大陪审团一般由二十三人组成,小陪审团一般由12人组成。大陪审团作出决定要求过半数即可,小陪审团作出决定通常要求一致同意。大陪审团在任期内可以审查若干起案件,小陪审团则是一案一组团。美国法律规定,未满18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任陪审员。

3.戏剧赏析

对于《十二怒汉》的赏析可以从该剧的主题、语言特色及情节着手。《十二怒汉》主题鲜明,通过陪审团关于一个18岁的男孩谋杀生父的案子的论述,以及陪审员颇有感情色彩的争论而非理智的分析,充分讽刺了美国的司法制度。该剧涉及到了西方国家一条指导刑事法庭的原则,即被告在被确立有罪之前应被看成是无罪的,对于该原则的讨论可以深化对美国法律的认识。同时,人性、生命、良知、正义、偏见、性格、生死,对抗与合作都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与表现,给人巨大的心理震撼。从被告身上读者可透视贫民窟、种族、家庭教育问题等,从十二名不同背景的陪审员的碰撞可透视移民问题、社会偏见、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社会问题。

本课是讽刺作品中的经典,文字生动简练,非常口语化,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反语、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能非常准确地体现人物性格。例如,第一部分第18段中的“你就算是说上一百年也改变不了我的看法”,夸张的手法很准确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情绪和固执的性格。在第20段中,十号陪审员使用了反问,很挑衅地问道:“What do you think that trial cost?” 表面上看,他是在问八号陪审员这次审判要花多少钱,但实际上他是在告诉八号陪审员,审判是要花钱的,这已经很对得起那个孩子了。另外,还可以对课文中所出现的法律词汇进行归纳和总结和补充,扩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的词汇积累,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鲜明深刻的主题必须借助于情节来体现,《十二怒汉》的情节独具匠心,可以说是环环相扣、骤变迭起。故事以陪审员心理状态和思辨状态的变化为主线,以正直诚实的八号陪审员为主线而展开。贯穿剧情的悬念,曲折反复的情节和众望所归的结局强烈吸引着读者。在故事的开始,被告作案的证据似乎已经铁证如山,十二个判决者只需例行公事地投票就可以完成表决任务,但是八号陪审员投票认为被告无罪,精彩的故事由此展开。最后大家在正义和良知的支配下统一认识,宣告被告无罪,这正是读者所期望的结局,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陪审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冲突是该剧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4.戏剧表演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教育家Slavin R. E. 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理论”。即指学生采用小组形式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及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以人本主义、社会互动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学习既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的戏剧表演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主体性、互助性、互动性和目标性,是戏剧教学里采用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在表演时,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掌握戏剧朗诵的技巧,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标准规范的语音,轻重抑扬的语调、缓急张弛的节奏、恰到好处的停顿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水平,还可观看电影《十二怒汉》,进一步领略该剧的语言魅力及其展示的文化特色。

结 论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Richard Via. English in Three Acts[M].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76.

[3]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4]冯霞.英语戏剧入门教学管见[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

[5]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健.论陪审团之合理怀疑对实现正义的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

[7]顾晓乐,黄芙蓉,王松.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讨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