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新的教育形式要求化学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按照新课程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要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我在讲燃烧与熄灭必须具备的条件时,经过比较、概括,学生会发现: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再进一步论证,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上述条件缺少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个看似比较抽象的化学问题,经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周密思考,就得到了解决。

二、挖掘现实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挖掘现实生活,开发课程资源。我们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三、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了制作氧气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后,再扩展为制作氢气简易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若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又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样逐步启发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加强学生实验,提高实验能力

在新教材中,设计安排了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等,都可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动手做一做。如:在教材中,“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如:汽水中溶有大量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同时,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也可利用课后小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设计、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用食醋和鸡蛋壳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除水垢、除铁锈,用实验证明家用煤气的燃烧产物中有水、二氧化碳等。通过这些实验可在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应利用化学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