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各地学生溺水死亡事故高发,教育部近期曾发出紧急通报称,5月11日、12日,短短两天时间内,广东、湖南、河南、四川四省五地连续发生5起未成年人溺水事故,造成19名中小学生溺亡。无数人痛彻心扉。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6月,全国各地发生学生溺水事件40余起,死亡人数上百人。 溺水已成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特别是每年暑期考试结束后,是学生溺水事故高发期。面对一个个过早凋萎的花季生命,一个个失儿丧女家庭的悲恸,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何类似的溺水悲剧重复出现,谁来保障孩子暑期生活的安全?

反思

溺水之殇,何时能休?

每年暑期,总有一个词常常刺痛我们的神经,那就是溺水事件。一桩桩惨剧,谁的过错?是家长照顾不周,是学校监管教育不严,还是政府部门管理不力、措施不多?以前类似的事情也有过发生,但为什么偏偏不能引起关注呢?

溺水而亡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让人触目惊心。溺水,已经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据报道,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学生集体“消失”。

一个个年轻、幼小的生命戛然而止,让人叹息和痛心。这当然是一个悲剧。既没有天灾,也没有人祸,但是这么多的家庭却因为同样的理由失去了孩子。对于当下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这种悲剧氛围则显得更加的强烈。在同情这些失去孩子的家庭之时,也不希望看到类似的悲剧再度重演。

此事发生后,教育部马上对此事进行了通报,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安全。不过,年年都发生同样的事件,仅仅是只发完通报就能了事的吗?教育部门还是要对此事采取更严厉的态度,如果在假期涉及到学生溺水,除了家长没有看护好以外,学校、老师都要对此负相应的责任才行。

其实,探究中小学生溺亡悲剧频发的原因并不复杂,无非有四:一是留守儿童较多,放假或是放学后,他们的行动无人监管;二是有些农村父母素质不高、知识不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限;三是学校安全教育匮乏;四是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力、措施不多。

其实,农村的中小学生犹如一堆杂草,是“自由”生长的,譬如他们放假、放学后干什么,基本上无人过问,夏日结伴去水塘、河沟洗澡,基本上是随意的。

显然,遏制中小学生溺亡悲剧频发,不能简单指望孩子“安分守己”。确保中小学生暑期安全,需要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在存在溺水风险的水域,应采取防护措施,预防悲剧发生;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地方,应发动社会力量为他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以使他们远离危险。

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管理,通过教育让学生时刻绷紧危险意识这根弦,通过管理为孩子筑起一道“防护墙”。

此次溺水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多管齐下,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溺亡悲剧暴露了啥悲哀?

爱水是孩子爱玩天性的最直接体现,特别是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中小学生们开始和水结下不解之缘!今年入夏以来,学生集体溺水死亡事件已经屡见不鲜。看到新闻中那刺眼的数字,我们不禁要问,偌大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居然拯救不了几个玩水的孩子?我们在过分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生存技能的训练呢?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一道道教育所无法逾越的鸿沟,是一幕幕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

当然了,一系列的溺水事件也不是无规律可循,正如《通报》中指出的那样:今年以来的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溺死者男生居多。其实,综合这些特点来看,防止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最有力者就是学校和家庭了。试想一下,如果学校教师多向学生灌输一些玩水危险的信号,多督促学生家长监管好自己的孩子;家长们能真正做到关心孩子的一言一行,适当地教会孩子一些生存与求生技能,相信类似的学生溺水事故不会那么频繁发生的。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和家长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对孩子进行的生存教育,而且在如今中小学校园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受不到生命教育的知识。他们所学习到的只是书本上的加减乘除和之乎者也等等僵化机械的知识,而对于一些生活中应急的知识和生活小窍门等却是模棱两可,甚至是漠不关心的。而且,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小学生都有一颗好奇与探索的心,然而盲目地探索和一味地好奇,可能并不会得到良好的结果,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了好奇心的陪葬品!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素质教育口号的号召下,一部分的中小学已经开始开设了游泳、滑冰等一系列实用的校本课程。但是由于相关课程的开设成本过高,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还仅限于东部的沿海发达城市,而内地贫困的乡村地区却没有实施这些课程的物质保障,而这部分地区又是学生意外事故多发的地区。这就又牵涉到了教育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当然了,这是事关教育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论证就能解决得了的!因此,一个对比极为鲜明的现象就发生了,城里孩子花钱学习游泳却下不了水,乡里孩子渴望丰富课程内容却苦于困境。同在一片蓝天下,却享受着不同的教育,还口口声声说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多么讽刺的一句谎言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等说的都是要做好事情的前期预防工作。从最近几起的学生溺亡事件来看,我们的一些部门也都是在做事后工作而已。也许只有血淋淋的事实才能让一部分沉醉在权力梦里的人清醒。可是,他们不关心农村的儿童,因为他们的孩子身在城市接触不到水;他们不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问题,因为他们的孩子吃不愁穿不愁;他们不关心乡村地区的素质教育,因为他们不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寒门学子身上!

学生溺水身亡的悲剧还在继续上演着,血淋淋的事实给了教育和制度一记记响亮的耳光,可惜他们有了觉醒的意识却没有具体的行动!(守望月儿)

学生溺亡悲剧为啥没有句号?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新闻的头版头条悄悄地被“安全”一家独大了;而且,不同时期教育主管部门也都会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下发有关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不同通知。像什么冬防火、春防病、夏防水、秋防火,一年四季就没有消停过;当然,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其他诸如交通、治安、雷电、地震、食物中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话题更是不胜枚举,多如牛毛。

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安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自然也不能站在干地上,而且要首当其冲了。在中国社会有个怪异的现象,那就是帽子戴得越高的人群,往往就是越倒霉的人群;教师可算是这种现象的最典型的代表了。享受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隆誉,你就要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曾几何时,“安全”已经以绝对的优势,完全取代了“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教师的第一职能了,而且眼下这一职能还打破时空限制,独享“全天候”的特权了:不光要管学生在校的安全,还要管在家的安全;不光要管上学期间的安全,还要管假期的安全......

但学生的安全却并没有因为媒体的关注、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老师的勤苦付出而变得更加“安全”起来。尤其是溺亡悲剧,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点击“学生溺亡”几个字,立即就会显现出上百万个“相关结果”就很能说明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溺亡悲剧禁而不止、反复重演呢?这不能不引起整个社会的深度思考。

显然,不是学校教育不够到位,老师也想吃口安稳饭;不是行政督察不够到位,官员也想拼政绩,保乌纱,不想被“一票否决”了;不是媒体宣传不够到位,媒体也要“挖素材”,博人气。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年来,我们在防溺水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些什么样的措施,就会明白,为什么年年安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却岁岁溺水事故一再走高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年所谓的安全教育,其实都是各级各类部门为推卸安全事故责任保全自己而做的官样文章而已。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文件传达文件,以文件贯彻文件;不管结果怎么样,我要求到了,我宣传到了,我布置到了,出了问题与我就无关了。说白了,所谓的安全教育,其立足点不在于对学生的“教育”,而在于确保自身的“安全”——我“教育”你了,你再出了安全事故,就与我无关了。众所周知,这种流于表面的一般性提醒,对于天性活泼、避险意识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是没有多大实效意义的,并不能有效阻止溺水惨剧的发生。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安全教育的意义的。安全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必须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讲到入脑入心,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意识和本能行动,切不可仅仅止步于以文件贯彻文件。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不能以为讲过了、说到了就完事大吉。要讲究说的方法,保证说的效果,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多用现实案例、直观图像、交流互动等方式,把远离危险、安全避险的重要性和方法说清讲透,使之牢记在心,务必保证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满足于让孩子自觉规避危险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让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跟上。夏季是未成年人溺亡的高发季节,特别是暑期放假,容易成为学校和家庭监管的盲区。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安全有保障的游泳池、水上乐园玩水;没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住家附近环境熟悉的水域玩水,满足孩子游泳戏水的正常需求,从而避免孩子私自下水的危险。此外,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在一些孩子们有可能涉水的江边湖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问题。现在孩子溺水身亡的最根本性原因,还要归因于社会大环境。升学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不断增大,把孩子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了,他们每天唯一的生活,就是不停地看书做作业,除此之外,鲜有其他活动和娱乐;另外多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众多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任何锻炼。其结果就是,多数孩子看上去体壮如牛,实则虚弱似纸片,没有任何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自救能力。

所以,只有改变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理念,推进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人才使用制度,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自我生存空间,使之得到有效的锻炼,才是预防溺亡、为孩子撑起一片安全天空的最根本措施。否则,溺亡悲剧就永远不会画上句号。(月照松林)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教会游泳

据统计,中小学溺水死亡人数占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的60%。溺水悲剧触目惊心,防溺水教育一直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头戏。如何让溺水悲剧不再重演呢?

社会、学校、家长总动员,严格禁止学生下水游泳,似乎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并不是这样。树警示牌、做专题安全讲座、给家长一封信,不能说社会对学生不尽责,不能说学校对学生不尽心,不能说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显然,仅仅靠堵是不行的。

如果不去游泳,村里孩子能拿什么来填充漫长的暑假?记得游泳也是我们儿时最有趣的嬉戏方式之一:既消暑,又娱乐,又免了洗澡的麻烦,更能锻炼身体,诱惑力太大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爱水是人类的本性,不要怨怪孩子顽皮不听话。如果仅仅以危险为理由,一直堵下去,让孩子永远与游泳绝缘,是多么的残忍啊!

再说,真的能堵得住吗?果真如此的话,也不会一再上演溺水悲剧。堵的结果是孩子们悄悄地溜到更偏远、更隐秘、安全更没有保障的水域去了,只会让游泳的风险更大、代价更大!

溺水的另一个原因是失足落水,与游泳无关。就是说工作做得再好,孩子都不去游泳,仍然会有溺水事件发生。溺水救助的黄金时间一般为四分钟,发现同伴或者他人落水,不当的施救往往把悲剧扩大。告诫孩子发现溺水事故发生时,及时呼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去施援手,不逞匹夫之勇,见义“智”为。

像岙山边防派出所民警那样,进学校、下乡村,教会学生溺水自救、落水救助等知识,才是治本之策。

防溺水的上上策是加强学生生存教育。教会他们游泳技能,普及急救知识,才能把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溺水惨剧才会大大减少。溺水事故是悲剧,不是天灾,不是人祸,完全可以掌控。

链接: 反观国外安全教育

日本:安装校园与警署相连的报警器

日本学校新学年从4月开始到下一年3月,一年中分为三个假期,除了寒暑假,还有每年新学年开始前的春假。日本学校暑假一般从7月21号开始,到8月31号结束,是最长的假期。日本孩子的暑假过得还是比较自由自在的。绝大多数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兴趣培养班,包括化学实验室,游泳学习班,甚至还有料理教室,教孩子们学习制作各种菜肴。一些学校还会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野外体验活动,爬山,摘野菜,生篝火,让孩子们和自然充分接触,培养孩子们的独自生活能力。关于假期期间的安全问题,日本学校暑假期间曾发生过一些恶性案件,学校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广泛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安装了和警察署相连的紧急报警装置。如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成为日本教育界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

美国:演练最多、最逼真

求生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演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有时上课正听得津津有味,火警报警器突然响起,所有同学会立马按照指定路线有序撤出教学楼。因为他们明白:生命第一,演习不是游戏!此外,每到假期会有很多夏令营等户外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切身体验中,学习安全常识,掌握安全技能。

英国:学生动手做“出行急救包”

英国专门建立了普及防灾和安全知识的网站,运用不同的导航键引导学生去体验他们可能会经历的灾难,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并学会当灾难降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同时了解灾难的本质。此外,在班级上进行实践模拟演示,自己设计“出行急救包”,包里的物品是预防与应对灾难来临时的所需物品,培养了学生的减灾技能和防范意识。

韩国:培养逃生意识

韩国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比如说,上学及放学时,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维持校园门口治安,家长们也会轮流做志愿者,协助校方维持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另外,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每年都会组织3至4次消防安全演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在危急情况下能迅速而有秩序地逃生的意识。

瑞士:全方位监管

学校会根据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向家长发通告信,并请求家长与学校一起参加安全教育。暑假期间,瑞士各城市的游乐场内都设有安全员,劝阻玩危险游戏的孩子;河道两侧和湖边也会有安全员巡查,阻止从桥上或高处跳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