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作文——“神一样的作文”带来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07-16 16:42:02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今天是雷锋日,我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了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今天下雨了,我看见王丽娜没打伞,我想起今天是学雷锋日,于是我把李小小的伞拿给了她,然后和她一起开心地回家了。”
老师评语:李小小是怎么回家的?
不久前,网上一篇篇“逼疯老师”的“神一样”的小学生作文被网友们纷纷转发(据3月29日《中国青年报》)。面对这样的作文,忍俊不禁之后,我们禁不住反思,到底是什么让一些小学生的作文,如此缺少基本常识,如此从撒谎开始,如此视损害他人利益为做好事?
春天的草地像大球
雷锋小学的刘老师说,曾经有一次上课让孩子们用一句话表现春天来了。一个小朋友造的句子是: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草地像绿色的大球一样。刘老师很不解,为什么像绿色的大球?小朋友说,因为地球是圆的。“孩子是纯粹用想象推理的方式来造句。她看见过地球仪,觉得地球是圆的,如果长满草就是一个绿色大球。现在城市里很少能看见大面积的植物了,家长也很忙,几乎没时间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孩子没在春天看见过大片的草地,所以只能想象着说。”
为写挫折竟让家人去世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几乎是让所有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一位小学的孙老师在开学后让学生们写“假期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很多孩子犯了难,纷纷反映没什么可写的,“每天就是看电视、写作业,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孙老师感慨:“学生们的生活圈子太小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学。一位高一年级的卢老师说,现在很少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因为会收到千篇一律的作业。有一次布置了一篇《人生中的挫折》,第二天批改作业,发现有一批学生的家人最近都去世了。“学生们好像没话可说,要不就瞎编一个家人去世的故事,要不就写古人如何挫折,写自己的挫折就是考试没考好,竞赛没得好成绩。”
卢老师放弃了命题作文,决定先从“看图说话”教起。“要让他们先学会个性化的描述,然后再说个性化的思想。”卢老师说,明显感觉1995年是个分水岭,之前出生的孩子还有一些生活经验,而之后出生的孩子除了课本,最熟悉的就是几部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电视剧,其他的课外书、名著知之甚少,甚至一些成语故事都不了解。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更是几乎为零。
作文不好因为“不会感动”
体育馆路小学的郭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作文题,写“我的好妈妈”。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病。“其实我知道很多妈妈的感人细节,但这些孩子都感受不到,他们都觉得那是应该的。比如有一个当公交司机的妈妈,为了每天早上7点能送孩子上学,天天5点上岗去开早班车。有一天好不容易休息可以补个觉,孩子还把练习册忘在家里了,让妈妈又到学校送一趟。这样的事,孩子都不当回事,根本不感动。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扯上看病之类大众化的套路故事,因为他们感觉不到妈妈的爱。我觉得很多孩子作文写不好不是表达能力的问题,是不会感恩的问题。”
判一天作文老师直想吐
家长抱怨:学校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写不出好作文。“如今的孩子确实缺少生活体验,写作文有困难。但学校的教学方式更是饮鸩止渴。我们家孩子一个学期只写四五篇作文,每篇要修改数遍,直到老师满意为止。期末考试前学生要背诵这几篇自己的作文,期末考试不管出什么题,都要套上这几篇作文中的一篇。如果不背范文,临场发挥,写的再好也不给高分,这完全是应试教育。”
这样的“范文教育”已经波及了高考。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表示,高考阅卷评判作文真是太痛苦了,老师们只看一天就受不了了,看到最后真的是“要吐了”。现在高考作文的主要问题就是“模式化”,很多学生学习了不少写作套路。范文样式的作文毫无真情实感,让人“无法直视”。
高考阅卷老师呼吁学生“说真话”,而中小学老师们认为,想让孩子“会说真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论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
黄建安
作文,并不是凭空而作,而凭空而作或想象的作文,在现实学生作文中绝非少数现象。为何学生在写作文时想象和推理多于现实生活?为何写一些真实的东西、表述一些真实的情感就这么难?一方面,说明在长期的知识教育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和积累、缺少必要的社会交流!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这些“神一样的作文”背后,其实揭示了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教育一旦与现实脱节,学生就都成为“神”。
该怎么实施教育,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应试教育。就比如作文,多数学校老师都是教学生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在写作的方式技巧上下工夫,而很少有把时间花在培养学生的生活积累、社会观察、认知感悟、学会思考上。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作文同质化现象严重。
可以说,一篇通篇是假话的作文绝对不是一篇好作文;一个整天只会学书本知识、而不懂得生活体验和认知社会的学生,也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更好地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孩子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融入生活和体验生活。如此一来,出现“神一样”作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不能失去情感的导向
木须虫
孩子们的作文“惨不忍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该作何反思?仔细想想,我们又何尝给了孩子们更多体验与交流的机会?一方面,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地被禁锢在城市的水泥建筑里,囚禁在家族的小空间里,可供体验与情感交流的空间小得可怜;另一方面,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脚步却越来越快,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催着一个又一个孩子当了课业的奴隶。
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神一样的作文”,文字表述的离谱暂且不言,一样的腔调,一样的格式,才是真问题。我们的老师在被孩子“逼疯”,感叹真想吐的同时,却又不停地在命题作文,制造框框,超越孩子情感与认识范畴,逼着孩子们拿着舶来的一知半解的经历,给情感“注水”。而为了应对考试标准化的需要,作文教育俨然成了“范文”模板压制的生产线。
作文“逼疯”老师,是教育作茧自缚,咎由自取;而作文“逼疯”了孩子,却是功利教育误人子弟的注解。教育失去了培养情感的导向,实质上脱离了教书育人的宗旨,让孩子体验与认知现实环境本就先天不足,又遭遇到后天失调。作文得不到高分只碍观瞻,而情感得不到积累与锤炼,无疑会危害一生。被作文“逼疯”的孩子无辜而值得同情,救救孩子要先救救没有营养的教育。
折射教育的4大失偏
刘鹏
有老师开出“药方”称,“神一样的作文”是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交流”的折射。这固然是没错的,但小学生为什么缺少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其背后显然存在着四大教育失偏。
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教育目标从提高与完善自我转向功利化的失偏。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受教育则是自我学习与完善。然而,如今再问一些孩子“为什么而读书”,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为当官、甚至当贪官,为找个好工作,为挣大钱等。失去了目标的教育,自然少了对孩子诚实、助人为乐等品质的塑造,多了功利化与应试化的设计。
其次是贴近化向虚幻化的失偏。教育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目的,但贴近化、适合化等却无疑是共同的特征。然而,如今的教育,不少脱离了现实,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比如有家长吐槽:作文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改再改,期末考试前学生还要背诵自己的作文,如果不背范文,临场发挥,写得再好也不给高分等。这纯粹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与作文要联系生活实践的要求已经相去甚远。
其三是引导、教导甚至是严加管教等教育方式向溺爱化、摇篮化、包办化的失偏。比如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舍不得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雇用他人代劳或者交钱了事,而学校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孩子被禁锢在了“象牙塔”中,思想和思维、生活能力等自然一路向下“滑坡”。
最后是教育全面化向模式化、固定化的失偏。教育中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以教材为主,学生难免觉得考试不考的就是不重要的,是不需要学习的。比如4张500块钱,比如1亿10元现金,只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等。
小学生“神一样的作文”,缘于现如今“神一样的教育”,避免小学生作文甚至教育整体的“神化”,必须坚决从纠正教育的失偏开始,树立正确、健康的教育目标,坚决打掉脱离现实、模式化、固化和功利化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