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科教兴国”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是,就政府层面而言,真正重视教育的地方并不多。不然,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4%的目标,也不会迟了整整10年才实现。

相反,在有些方面,地方政府的工作力度可谓相当大,比如撤并学校。

据5月4日的《京华时报》报道,审计署3日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娃。其中,2006年至2011年,有833个(占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公里、4.23公里。因此而辍学的人数也增加了一倍多。

短短5年时间,学校的服务半径就扩大了这么多,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是多大的精神和体力负担。要知道,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被撤销的学校,大多处于农村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也就是说,原本就服务半径很大,学校撤并以后,这些地区的服务半径,比审计署公布的结果,增长幅度还要大,距离也还要长。

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央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要求,在地方落实起来是那么的难、那么的不容易,以至于现在仍有许多学校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都不具备,甚至师生们还要在危房中教学与学习。但是,一到了撤并学校,地方政府的热情就变得那么高涨、动力就那么的强、力度就那么的大,不需要任何的宣传与动员,大批学校就在一夜之间被撤销了,且很多地方执行的是“一刀切”。

如果撤并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改善学校条件,倒也可以理解。遗憾的是,学校撤并以后,许多地方的教育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原来什么样子,学校撤并以后仍然什么样子。所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多了一块撤并学校以后“节省”下来的“可用资金”。而这些资金想必不会“专款专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而极有可能被地方政府挪作他用,甚至用于“三公经费”了。

显然,这又是一种执政理念的体现。亦即在教育问题上,地方政府到底具有怎样的认识和态度、怎样的思路和目标。不然,也不会出现4%的学生每天要徒步3公里以上、近1%的学生每天要徒步5公里以上才能上学。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活动时间,而且安全隐患很大。即便有些学校配备了校车,但年检不合格、驾证不相符、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未配备逃生锤等安全设备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真的无法想象,撤并学校和增加投入的反差会如此之大。联想到日前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教师活动,看到那些在贫穷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艰难生存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我们不得不大声责问,“科教举国”、“教育是第一生产力”,难道都是空洞的口号吗?教育在地方政府的工作中真的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吗?为什么有权有钱者都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教育条件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呢?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就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与教学资源呢?

说实话,如果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有城市建设的一半,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可能就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因为,按照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从2003年到现在,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至少五十万亿。同期,即便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4%测算,也就10多万亿,相当于城市投入的20%左右。

撤并学校的热情之所以如此高,说白了,就是不想在不能给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带来眼球效应、政绩效应的教育上增加投入,不想考虑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而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这样的执政理念,必须纠正、必须改变、必须改革。

来源:谭浩俊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