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广州中考新政出台,非本地户籍的近300名家长就“2014年取消公办学校择校”问题,向广州相关部门提交意见书并认为,如果一刀切从明年开始取消择校,或影响上万名非广州户籍的初一、初二在读生中考升学,建议该政策执行同样设置过渡期。

又见“过渡期”,看来教育部门的政策正在进入“过渡”高峰期。而“过渡期”的设置建议,一方面说明教育局出台该项政策并未经过深入调研、广泛探讨和深思熟虑;另一方面,取消择校费显得避重就轻,一刀切取消,问题的根源还是没彻底解决。这个根源就是“教育供给的不足”。倘若教育供给足够,家长还需要为一个学位争得头破血流吗?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广州城市建设的扩张与格局规划变化,特别是开放包容的政治经济环境,一直吸引着外来人口的涌入,而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既滞后又不科学,造成供给失衡。家长为何对公办校趋之若鹜?一方面是有从众心理,另一方面是在公办校可以“享受更好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集中在大城市的公立名校占用了过量教育经费,加上收取择校费,堪称富得流油。名为公共教育,但很多纳税的公众却不能从中受益,与我国教育法精神相背。公共教育就应该是公平的教育,以满足最大范围的公众面为先。公共教育还应该是公众治理的教育,接受社会监督,用好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只砸在个别名校上。它应向公众开放,无论是招生、人事,还是财政来源和使用,都保证透明地呈现公众面前。

从广州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公办学校显然没有做到最基本的要求,它既不能确保弱势群体的教育,也不向社会公开账本。而择校费的存在,让非权贵的家长们看到了一丝微弱的公平,而目前这种微弱的公平正在丧失,焉能不急?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支持择校费的存在。当下,不仅要取消赞助费、择校费,更要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让公办学校回归公益性和阳光化,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或转制成为真正的民办学校,不再接受公共财政供养。在香港,政府就规定外来工子女可就近上学,如果适龄儿童进不了公办学校,就去民办学校,所需教育费用由香港政府买单,或者政府出资扶持民办学校,解决外来工子女上学问题。

其实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教育部门只要做好该做的保障性工作,放开供给,让学校之间良性竞争,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家长,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过渡期”的政策尴尬了。

来源:信力建博客